本文作者:PanSci
作者:YT Lai
编注:类似这样的格式不是排版错误而是台湾同胞特别的幽默行文方式哦
时序到了2012年底,PanSci上有两千多篇的各样科学文章,在脸书上的粉丝数量突破三万人,甚至也在知名的演讲大会TED的台北场上,分享了科学平台所促成的推广与对话的心路历程。藉由PanSci,我们获得正确的科学资讯的管道畅通了许多,也触发了更多人对科学的兴趣。可是,科学的本质并不只是各种新资讯、新知识的吸收与堆叠而已。在正确的科学资讯与知识之外,(我以为)更重要的应该是科学素养与态度的建立,建立起自己分辨真伪的能力,才能够从被动的等待正确资讯,转为主动的筛选并且发送正确讯息。
以科学一点的譬喻来说,就好像PanSci给予的是筛选过的、有价值的、有营养(而且好吃)的食物,期望每个读者都可以吃了以后头好壮壮不生病;但是除此之外,如果每个读者都能够建立起『如何筛选食物』的正确观念,那么不但不需要PanSci来帮忙筛选食物,还可以回过头来确认PanSci给的食物真的是有益健康的,甚至能够加入或扮演PanSci的角色,影响更多的人。
或者,如果我们以笑傲江湖的梗来譬喻,那就是PanSci给你的是各门各派的剑法招式和用法,让你可以功力大进见招拆招克敌致胜,但是到头来如果对方用了没遇过的怪招,那么一时之间恐怕还是有落败的可能。所以,更重要的应该是除了招式之外,还能够学到独孤九剑的心法,于是不再拘泥于招式和门派,能以无招胜有招,最后打遍天下无敌手大败东方不败娶到美娇娘任盈盈。
不过,PanSci上头虽然多的是武功招式正确的科学资讯,独孤九剑科学方法相关的文章却少了点。所以不才我在此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借着这个『科学怎么搞』的专栏,尽我所能的以科学态度来探究一些常见问题或现象,揭开过去只见科学问题与结果,却多略过中间实验发想和反覆自我辩证过程的神秘面纱,让科学研究能够不再有马赛克,让思考脉络能够完全解禁(文案好像怪怪的?),让所有的读者能够身历其境,一起体会科学态度的理路为何。
如果各位看出了趣味(而且专栏有继续下去又没有烂尾的话),也欢迎在文后告知想要让『科学怎么搞』搞一搞的问题或现象,我很乐意不揣谫陋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和思路,更希望各方大大在小弟思路不足之处能够多多批评和指教。
(作者的一点碎碎念差不多结束了)
不过,在真正的『科学怎么搞』开始之前,这一篇谈论科学方法与态度的无聊文章仍然是免不了要写过的,还请大家多多担待。
根据Wikipedia条目,科学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求真』的过程、一是『求真』过程产出的结果,也就是知识。科学知识大家在PanSci上都看得多了,但是产出科学知识的『求真』过程和WIKI条目下特别强调的逻辑推理过程,却可能比较陌生。
于是,我们再次的参照WIKI上的科学方法条目,发现科学方法涉及了三个步骤:问题的认知与表述、实验数据的收集、假说的构成与测试。如果各位觉得这三个步骤似曾相识,那是因为我们从国小自然科就提到了『观察->提出问题->假说->实验->结果』这样的科学方法。所以,其实科学方法大家也都早就知道了。
不过,知道归知道,『下列何者为科学方法的第一步骤』考试也都有考,但是真的有内化到心里的成为科学态度的却不见得多。当然,一个可能是一般生活中其实没有多少机会让我们能够实地操作科学方法(想想哪天你约会迟到半小时惹了女/男朋友生气,结果还在那边观察提出问题假说然后重复实验确定对方是不是因为迟到半小时才生气,如果迟到28分钟是不是就不会生气…),所以我们无法把科学方法内化为态度。但我认为,另一个更重要的可能是,除了上述步骤之外,执行科学方法时还得符合几个科学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却常常没有在讲述科学方法的时候同时被提到。科学方法其实只是干枯的骨架,推动科学方法这个骨架的血肉–也就是科学原则–其实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更派得上用场。毕竟,要有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执行科学方法的机会或许不多,但是以科学原则为依归的态度,却是无时无刻可以在生活中体现的。也就是因为缺乏对这些科学原则的理解,才会无法把科学态度内化到心里,并且应用在生活中。
那么,到底在老生常谈的科学方法之外,有哪些必须存在的科学原则呢?
首先,第一个原则是:科学方法必须建立于收集可观察、可量度、可经验的证据。也就是说,空口说白话或是不能当成证据,要想证明什么,一定要是现实生活中可以『量测』得到的现象才行。所以,感觉手指变长,得要拿尺来量,而不是把手放在一起比一比就罢了。
第二个原则,则是必须在过程中,根据所观察量度经验的事实,去证明假说的正确与否。换句话说,就是让铁铮铮的事实说话,而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解读或诠释。而且为了避免实验时发生错误或误解或运气太好太不好,实验的步骤和结果都必须要有可重复性。光是『可重复性』这一点,就常常被人忘记。所以,SKII是不是真的用了就回不去,也是要重复实验过才知道(而且本钱要很粗就是)。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却也常被忽略的,就是整个过程都必须是客观的。所谓客观,就是操作者的意志不能够影响到步骤的进行和数据的取得,就算实验者百分之百确认实验结果,也必须要以各种方式和实验设计来减低自己既定想法可能带来的影响。所以通常实验取样的时候很重视随机性跟代表性,非必要绝不挑选实验样本,而就算是针对特定实验对象反覆实验,也会尽可能让施测的条件一致,并且避免实验者或被实验者人为因素造成的差异。这一点,在以人类为对象的实验上尤其要特别小心,例如李校长的特异功能实验需要非常注意。
另外,在整个过程中,完整保留所有纪录、结果和资料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并不是为了让年纪大记性差的实验者可以记得自己之前到底是怎么做实验,而是为了让后人有重复实验步骤依样画葫芦验证的可能。而且,能够把实验的纪录、结果和资料留存,并且尽可能的公开接受他人检验,也是检验实验客观与否很重要的依据。如果有违背科学原则的隐瞒或删减,通常会在这样的他人检视下或他人重复实验下现形。
以上的几个原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方法之外,还必须要同时存在的科学原则。能够把握这些科学原则,其实也就是表现了科学态度:信任可观察量度经验的现象、以可重复观测而非无法再现的事实为依归、无论自己相信什么都尽量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面对观察到的现象、而且乐于分享公开资讯资料和结果接受他人检验,并且保有『自己支持或信任的假说和理论被新出现的事证推翻』的可能性,因而保持弹性和豁达。
行笔至此,最后我想要提醒的是:如果科学方法是骨干,那么这些科学原则就是包覆在外的血肉,只有两者兼备,才能构成完整的身体。但是,熟稔科学方法和科学原则,并不表示就会实际应用在生活上。毕竟,科学方法加上科学态度就只是个万事具备的肉体,要想赋予这个肉体鲜活的样貌,更不能缺少东风般的动机。
那就是你的好奇心。
关于本文
YT Lai:也许永远无法自称学者,但总是一直努力学着。
本文转载自“PanSci泛科學”,科学怎么搞:楔子之科学方法与态度的老生不常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