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作者:桔子帮小帮主

米花除了粘人,是个好带的宝宝,之前担心的黄疸、猫毛过敏、红屁股,都没发生;人形奶瓶没生过病,她也就吃喝无忧。“粘人”的是古今世界难题,有的育儿流派说不理她,哭几次就不粘了;有的父母指望科学家发明抱娃机器人;我想要一个监测脑电波告诉爸妈宝宝为什么哭的机器,能区分饿了、想抱、求安抚(给科学家的许愿池)。顾有容有绝招,他力气大,小娃乱动不能,有安全感,就不闹了。顾有容一语中的:“我没奶啊,只有这一招。”

wpid-ofKwc_S58OzY38arurXrD-loTzwSsjn4tvw4rrTfsiPcAgAAVQMAAEpQ-2014-10-30-16-05.jpg
我也不是只给奶头的好不好……我专长音乐震荡哄睡法。米花喜欢跟随唱歌的节奏摆荡,我欣喜若狂,莫非遗传了我的音乐细胞!结果扫兴的科学说所有宝宝都这样。

人类各种文明都发展出节奏分明的音乐,人也会不自觉地跟着节奏晃动身体。对节奏的感知,到底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学习的?

涉及到“与生俱来”,新生儿是最好的实验材料,但他们的表情和动作非常随机,笑了不代表开心,哭也未必难过,盯着她的脸5秒,能看到10种不同的表情。哪怕让他们服服帖帖接受实验,以便记录下一个清晰的反应,都极其艰难。

wpid-gw5BpOc1ERRK8seUqC1Hp7j9R_0bc1SZ_3LrbutEPKfQAQAA5wEAAEpQ-2014-10-30-16-05.jpg

科学家的办法是直接记录脑电波。他们找来一些小宝宝,先叫妈妈奶睡了宝宝,之后在宝宝的脸和脑壳上贴探测用的电极,罩上耳机。

wpid-pKPJJMk_ku33AO6EBLE2oDyS769bWieY5tb4IcMpI-2lAQAAPgEAAEpQ-2014-10-30-16-05.jpg

接着制造节奏,用的是架子鼓,Hi-Hat是踩镲,Snare是小军鼓,还有base低音鼓,做出8拍一个单元,咚哐铛哐咚咚铛哐(我爱北京|天安门嗯),后面有四种变体,分别省略了第2拍、第4拍、第8拍和第1拍。前三个变体不影响节奏,最后一个略高级,是个切分(-爱北京|天安门嗯)。把共5种节奏混杂在一起,做成一段节奏音乐,放给睡着的宝宝听。

wpid-Sjc58fZ9NAryB3blQk7gjIfzz4HCTplLYyOIXFZvWwgxAQAAbAEAAEpQ-2014-10-30-16-05.jpg
结果宝宝不仅耳朵可以听见,对节奏也有响应:听见不影响节奏的四四拍节奏,一切平和,听到最后一个切分节奏,脑电波就暴露出“意外”。

用身体感受节奏

那为什么宝宝喜欢跟随节奏摆荡呢?科学家给6个月大的小婴儿放一些没重音的节奏,6个音一组,咚恰咚咚咚恰。听节奏的同时所有小婴儿都被晃荡着,其中一些小婴儿两拍一晃(咚恰|咚咚|咚恰),一部分按三拍子摇(咚恰咚|咚咚恰),注意两组小婴儿听到的东西完全一样,只有晃动方式不同。安上一首歌体会一下,两拍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嗯”,三拍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嗯嗯”。

wpid-t2EsZrWLzVCzuOgBgXfcGSy9JYBDfi9kI5j_zG_v4PMQAQAApAAAAEpQ-2014-10-30-16-05.jpg

实验正式开始!把刚才没有重音的节奏,加上重音,真的变成三拍或两拍,放给小婴儿听。小婴儿可以通过扭头,让科研人员明白他们更喜欢听那个。结果刚刚进行过三拍子摇晃训练的小婴儿就更喜欢三拍子节奏,以两拍子摇晃训练过的就喜欢两拍子节奏。

原来摇晃能帮宝宝识别节奏。那么必须亲身晃吗?这次,科学家让小婴儿坐定,不摇晃,看大人们随没重音的节奏以三拍或两拍晃动。之后再给小婴儿听三拍子或者两拍子节奏,结果小婴儿不管怎么看大人晃,都不会产生对某个节奏的偏爱。所以看别人晃动不管用,只能亲身。

总结来说,人用大脑感受旋律,却是用肉体感受节奏,如果让宝宝干躺着听音乐,他们会不会浑身不自在呢?

晃娃小曲儿和未来的音乐偏好

晃着娃哄的时候,我和顾有容什么都唱,从施特劳斯、歌剧魅影,到豆豆龙和小燕子,有时还需分饰两角或轮流唱两种乐器。在这个各种认知技能成型的时期,真不知道这样杂乱的刺激能“训练”出怎样的音乐喜好。

话说现在还真是各种训练的好时机,至少比胎教靠谱。科学家早就发现,几个月大的小宝宝对面孔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不局限在人,不管人脸还是猴子脸,见过就有印象;而等到了9个月大,因为之前天天看人,所以变得只能有效识别人脸,对猴子脸的敏感性就下降了,也就是说,给他们看一个猴子脸,再看第二个猴子脸,他就无法判断是不是刚才看过的那个——辨认非本物种人脸的能力退化得和成年人一样差。而且再长大识别能力就更专一,我们都有体会,外国人看起来怎么都一个模样呢。

wpid-X02o4Y5x2axFBMaBRoojV8gDNCpz-QgJgOcRO-wJnV24AQAArAEAAEpQ-2014-10-30-16-05.jpg

对语言的敏感性也会随着长大变窄:刚出生不久,小婴儿就能辨别人类语言,但由于天天接触的是母语,几个月后就只能辨别母语发音,外语如同背景音,咱这个年纪的人也有体会……音乐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规律呢?

科学家先给6个月大的美国小婴儿听西方音乐和巴尔干音乐(我以前不知道什么是巴尔干音乐,只是这名字听起来比较异域风情,查了论文,说是保加利亚和马其顿音乐),小宝宝听得若有所思。但还不知道他们听到的是“音乐”,还是无意义的背景音。科学家把这两段音乐的节奏分别搞错位一点,再给小宝宝听,宝宝都听出了不对劲。可见在小小年纪,宝宝对音乐就有认知,而且不管对本文化还是异域音乐,都同样敏锐。

宝宝们听着西方音乐长大,到12个月再参与同样的实验,就只能把握西方音乐的节奏了,对巴尔干音乐则失去了判断力。你不要以为他们笨,我听了实验用的巴尔干音乐,节奏三拍变四拍,四拍变五拍的,听完一遍根本没印象,节奏错位也听不出错。我尝试着在听过之后复述唱出来,就会下意识把节奏弄平均,唱成西方音乐范儿的了。

但12个月宝宝的可塑性仍然比成人强。宝宝们的爸妈把巴尔干音乐拿回去,让小宝宝随便听上几天,再回来做实验,他们能迅速熟悉这个音乐体系。相对来说,成人的乐感却已根深蒂固,简单训练根本没用。所以小婴儿最有可塑性的时间很短暂。可惜的是我和顾有容的晃娃小曲虽然五花八门,但都和西方音乐差不多,中国古曲我们也不会唱,更无能力加入异域风情,估计难培养出世界宝宝了。

最后我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如果对节奏的反应如此根深蒂固,为啥有人唱歌总是抢拍子!作为一个练钢琴多年、唱歌多年的妈妈,这是我无法容忍的!一定要多给米花唱歌,长大不跑调节拍准。

ref

http://www.pnas.org/content/102/35/12639.full?tab=ds#AF1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296/5571/1321.full
http://pss.sagepub.com/content/16/1/48.long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09/01/26/0809035106.abstract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08/5727/1430.full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66085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673760

扩展阅读

为什么唱歌跑调的人会弹钢琴?

天生音乐家 - 科学松鼠会 - 科学松鼠会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