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作者:PanSci

作者:youko

圖片來自http://askmagazine.nasa.gov/

看到友站正轰轰烈烈地讨论穿领域/跨领域议题,不由得想谈谈科学传播的实作层面。不管你的背景是什么,当你开始写文章传递科学知识的时候,就是「穿」过了不同的领域,跟读者的世界取得联系。你所传递的内容,除了能够壮大该研究领域的声势,提升读者的知识水准,也将或多或少影响读者的生活。身为有志于科学传播的一般人,或许可以从下面的例子思考该怎么从科学传播的实作层面做起,提升科学传播的品质。科学传播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件很困难的任务。

日前参加了一场演讲,名称是「Communicating Chemistry to the Public」。由于这是包括在美国化学协会(注1)年会里面的一场演讲,整场演讲的风格比较像是教导化学专业人士如何与一般大众沟通。

参与这场演讲的演讲者阵容相当强大,不愧是现任美国化学协会会长所钦点的演讲(注2)。参与的演讲者包括了现任美国科学人杂志的总编(注3)、C&EN News杂志的现任编辑(注4)、新近出版化学元素周期表科普书的科学作家(注5)以及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掌管公关部门多年的主管(注6)(注7)。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演讲的讲者几乎都有着第一手的科学传播实务经验,目前或多或少都还在从事科学传播的前线任务。

读者,不是学生,更不是你的同事

《On Writing Well》一书中,作者曾把读者形容成一种注意力只能持续30秒的生物。抚掌大笑之余,不得不承认这比喻的确有他的道理在。上个网站看文章,有多少人只会开一个视窗?各种广告、各种网站效果、各种通讯程式和网路游戏无不喧嚣着争夺读者的注意力,科学传播文章本来就很容易因为内容的关系让读者觉得枯燥,如果不花点功夫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岂不就白费了吗?

科学传播的接收者是人,从8岁到88岁人都是从事科学传播的作者的守备对象。想想,他们有可能是根本还没接触科学的人,也有可能是在上完义务教育科学相关科目之后再也没有碰过科学的人,更有可能是一直对科学感到鸭子听雷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你怎么忍心用一堆看起来像咒语一样的东西轰炸他们,把他们吓跑呢?

这就是为什么在会议中,不同的演讲者不断反覆强调两个重点:「简单化」以及「趣味性」。在进行科学传播写作的时候,不管你所要传递的议题本身有多复杂,一定要想办法简单化,让读者可以很快地看懂,这样读者才有机会顺着你的思绪瞭解你所要传达的内容。内容要有趣,这样读者才会愿意花时间看完你的文章。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前公关部门主管指出,绝对要避免以权威式的口吻撰写科学传播文章。在他20几年的职业生涯当中,权威式的口吻已经被证明为行不通的方法。

读者对作者没有任何情理道义在,喜欢就看下去,不喜欢就换个更感兴趣的东西来看。想要抓住读者的脑,把科学知识灌输进去,首先要做的就是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在写作的时候,要确认你想要写的内容,调整内容让读者看得下去。你可以预想你的读者的形象,找出选择这个对象的理由,按照读者的形象与需求调整文章。美国科学人杂志总编特别建议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传播的时候,要多想想读者的需求,找出有趣的切入点,从读者的角度思考他们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内容,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前公关部门主管则提到,撰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准确性(accuracy)、平衡性(balance)和事件背景(context)三点。有了这三点,内容才会完整。

小故事、功用大

如何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呢?演讲者建议文章里面可以使用一些趣事轶闻来增添人性的成分。读者是人,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也是人,两者都有情感跟思想,应该要多多展现科学家的人性方面,才能拉近科学与一般大众之间的距离。

使用故事方式来阐述科学知识还有一个好处,人的脑袋在记忆事情的时候,最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使用故事性描述方式来记忆事情。以故事方式切入,用视觉化的方式去呈现内容,读者也会比较容易记得你想要传递的科学讯息。

这点《消失的汤匙》的作者就做得相当出色。基本上他的 20分钟演讲就是在讲他书中的内容,虽然如此,不过现场听众的回响非常好。据本人的观察,那是因为他在演讲内容里面穿插了非常多的有趣小故事所致。譬如,他提到几件关于铝的小趣闻,让我在听完演讲的一个月之后还记得相当清楚。

铝这种现在看起来非常廉价的金属,在一两百年前可是能跟金银相提并论的贵重金属,拿破仑三世曾拿他的铝收藏品在重要宴会上炫耀美国人还特地在华盛顿纪念碑上头安置铝制的小金字塔,可见古人非常的重视铝。后来因为电解法的出现,人们有办法大量提炼纯铝,铝的价值就一落千丈了。

这样的小故事乍看之下没什么,后来仔细回想赫然发现作者巧妙地将许多知识串连在一起。首先我学到的是铝曾经因为很稀有,所以价值高昂。然后我学到了近代大量提炼铝的方法是电解法。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所传递的知识截至目前为止已经在我的脑袋里保留了将近一个月。

我想,对作者来说,读者能够深深记得你想要传递的东西这件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肯定。

譬喻,必要之恶

譬喻也是写作的时候可以善用的加分技巧。透过譬喻,读者比较容易瞭解复杂抽象的概念。但是使用譬喻的时候要非常小心,因为譬喻也很容易造成根深蒂固的误会。

由于科学充满了各种抽象概念,阐述科学现象的时候很难不使用各式各样的譬喻好让读者进入状况。对科学传播来说,譬喻算是必要之恶。虽然譬喻常常因为使用的文字、图片不当的关系造成读者的误解,但是有总比没有好。

譬喻与术语之间并没有孰强孰弱之分。术语的优点之一就是精炼。如果衡量过譬喻跟术语的效果之后,觉得术语的效果比较好,不妨大胆使用之。譬喻与术语,就是按照情况选用。能够让读者瞭解你想要传达的知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不要怕被当作笨蛋

科学博大精深,有志于从事科学传播,应该要养成多发问的习惯。若是有机会采访科学家,多发问才能搞清楚对方想要发表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多发问,才能搞清楚细节,得知该研究的来龙去脉,幸运的话还可以找到好的故事切入点。

其中一名演讲者就分享了某个诺贝尔奖得主接受采访的小故事。那位诺贝尔奖得主是个和善的人,花了一整个上午的时间跟记者解释他的研究。无奈研究的内容实在太过于艰深,记者听得一个头两个大,很难进入状况。午餐时间到了,诺贝尔奖得主提议到附近的餐馆吃饭。等上菜时,记者询问诺贝尔奖得主为何他当年会想到进行这样的研究?诺贝尔奖得主听完他的问题之后忽然拍案而起,原来他当年就是在同个餐馆、同个座位上,跟同事吃饭的时候随手在餐巾纸上写下他的研究点子。也没等菜上来,诺贝尔奖得主就带着记者直奔他的办公室,从档案柜里面挖出了那张宝贵的餐巾纸。这件事后来就变成很棒的故事切入点。若不是记者无心的问题,读者大概就错失了这段小故事。也因为这个故事,读者对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形象瞬间亲切了不少。

不是每个读者都是专家学者,提问题有助于把事情厘清、搞清楚前因后果。研究通常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把研究背景交代清楚了,读者才能体会研究的重要性所在。

要达到有效的科学传播只能靠大家不断的耕耘、多写、多思考、多求证、多跟读者用「白话文」沟通以及尝试带入各种有趣的科学小故事。如果你不确定自己写的内容能不能让一般人看得懂,不妨请家中的长辈帮你评鉴一下。如果连你的爷爷奶奶都能瞭解你想要传递的科学内容,那你的文章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 注1: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协会(Scientific Society)。
  • 注2:ACS的会长是一年换一次。今年的会长是Bassam Z. Shakhashiri,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教授,被誉为化学实验表演(chemistry demonstration)大师。每次年会时,ACS会长会针对开会的主题推出一些特别的演讲,本次ACS上半年的年会主题是「Chemistry of Life」,我去的这场演讲就是他钦点的演讲之一。
  • 注3:Mariette DiChristina,现任美国科学人杂志总编,也是自美国科学人杂志创刊百年来的第一位女性总编。在她上任之后帮这本杂志做了许多的改变。
  • 注4:C&EN News是美国化学协会提供给会员的周刊,虽然轻薄短小,但是内容包山包海,品质相当的好,可惜没有开放让非会员订阅。品质有多好呢?连AAAS(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美国科学促进会,是出版Science这个重量级科学期刊的世界最大非营利科学组织。)里面的上级人士都曾对此表示羡慕过。平心而论,其实Science的内容也很包山包海,不过本人私心还是比较偏爱C&EN News一点。顺带一提,AAAS的年会也非常的棒,喜欢科学的人有机会真的可以去开开眼界。
  • 注5:Sam Kean,科学作家,曾得过美国科学作家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Writers,NASW)颁发的奖项,着有《消失的汤匙(The Disappearing Spoon)》一书。台湾有出版《消失的汤匙》的中译本,而且中译本的封面还被作者狠狠地吐槽过,令我看得心中百感交集。
  • 注6:Joann Rodgers,是执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关部门长达25年的主管。退休后转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伦理研究机构重操旧业
  • 注7:完整会议流程在此
科学传播怎么做? - 科学松鼠会 - 科学松鼠会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