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原文发表于 科学松鼠会: [凝]雾凝红杉

资讯小分队 发表于 2011-05-18 05:14

在那美丽的西湖边

有一棵红杉树

越过重洋,来自彼岸

滋润着友谊雨露

红杉树,红杉树

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

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

啊!愿你茁壮成长

幸福的红杉树……——

[此树名为Del Norte Titan,据说是世界上第四大的红杉,高94米。]

在加州,最醒目的陆地生态景观莫过于北加州的红杉树林(Redwood Forest)了。严格地说,红杉在英文中应该称为Sequoia(玩过辐射·新维加斯的同学对这个词不陌生吧?新加州共和国游侠领袖Hanlon老大手里拿的那把左轮枪就叫做”游侠红杉“Ranger Sequoia),而这个词最初来自一位印第安学者的名字;加上红杉树高大挺拔,又是美洲特产,所以常常作为美洲的象征植物之一而出场。有趣的是,红杉亚科现在仅存的三属三种里,两种是美洲特产的红杉和巨杉(同样原产加州,是世界最大的乔木,最高可达近百米),第三种却是我国特产——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水杉;这些都是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期留下的孑遗物种。所以中美建交时选取红杉树来作为歌曲主题,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粗看起来,加州这个鬼地方貌似不太适合过日子啊。水杉的原产地是在湖北一带,全年较为湿润;可加州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大名鼎鼎的加州阳光可不是闹着玩的,每年降雨几乎全部集中在冬季,夏秋两季降水不足全年五分之一。也许人类会觉得艳阳高照神清气爽,但植物就郁闷了——夏天阳光最强烈,本来是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最旺盛的时节,却偏偏不给下雨,因此相当一部分草本植物选择了在夏天枯死,所谓”夏日的金色原野“其实大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枯叶。(看NBA的都知道加州有个外号叫“金州”,这个“金”三分之一是因为金矿(“旧金山”嘛),三分之一是因为每年春天开放的金黄色加州罂粟,再三分之一就是南加州的金色旷野了。)可是红杉树夏天也不落叶,靠什么抵挡漫长的旱季呢?

 [加州的Rolling Golden Fields。这些旷野的自然史又是另一个有趣话题了。]

【干旱之始】

其实在两千万年前,加州还是相当正常的夏雨冬旱环境,只不过在一千二百万年前发生了一件事,叫做“晚中新世上升流事件”(怎么听起来像柯南的一集),才导致加州气候翻了天。而这事件的凶手是你绝对想不到的,竟然是来自南极的冰冷洋流;而凶手背后的组织更不简单,是传说中的黑——啊不,是全球气候变化。

中新世总的来说是一个温暖的时期,别说北极,在“中中新世气候最暖期”的时候,连南极都没有冰川。(“中新世”意思是新生代的中间那段时间,而“中中新世”则是中新世的中间那段……够绕吧。)不过到了晚中新世的时候,气候开始逐渐冷下来了,南极也开始形成冰川了。那时的大陆板块位置和现在已经相差无几,南极洲只是孤零零一块大陆,没有什么东西阻挡极地洋流绕着南极转圈圈,于是它就一直转下去,始终没有机会流到低纬度地区接受温暖的阳光照耀。所以它就越绕越冷,越绕越冷,冷到最后……就沉下去了。

flowers and Kennett 1994 Fig 1.jpg
[新生代气候变化的历程。看到那个打问号的红圈了吗?这就是气候开始变冷的时候]

沉下去的后果,是进入了所谓的深海大洋传送带,毕竟深水区不是黑洞,下去的冷水总得到别处去啊。要问大洋传送带为什么要这样走,请找气象学松鼠poguy,但事实是这坨冷水团一路北行,走到了北太平洋的位置才开始上升。


[大洋传送带图解,可以看到来自南极的底层冷水是到了北太平洋才浮上海面的。注意这幅图的洋流大多是处在相对较深的水域,受海面季风影响很小,所以和我们经常看到的表层洋流图并不相同。]

这下可乱套了。冷水入侵不光是影响海洋,还波及到了上方的大气;而大气遇冷下沉,就地形成了所谓北太平洋高压带。我们知道,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的高压带形成的反气旋是顺时针方向的,而加州地处太平洋东岸,顺时针就意味着刮北风。北风本来就冷,刮下来的洋流也是冷的(加利福尼亚寒流)。而且,还是由于地转偏向力,这股寒流在南行的同时还会向西偏,同时也把原有的表层海水带跑;而谁来补充这些海水呢?只能是来自冰冷深海的上升流。(另外,加州沿岸的海藻森林之所以能形成,基本上都要归功于这股上升流带来的养分。这也是另一个话题了……)

[这张图左边是现代加州海域的温度测量值,可以看到沿岸的海水明显要冷得多(颜色更偏蓝)。右边白色细箭头是加利福尼亚寒流,而黑色箭头就是更为寒冷的上升流,来自深水,富含养料。]

冷本身没什么错,比周围的人都冷就不好了……后果和北太平洋类似,在加州形成了局部高压带。而高压带全是下沉气流,很难下雨的。部分沿海地区几乎全年无雨,其它地方也要等到冬天的时候大家一起冷下来,在西风带的低压润泽之下才会有降水;而夏天就只好在加州阳光中度过了。(所以加州很多野花都是秋季开放的。)

[红线代表降水量,蓝线代表雾量。注意时间是从右往左走的。]

【雾迷津渡】

不过冷一点也不完全是害处。虽然气流不能升上高空,下不了真正的雨,但别处的暖气流一旦流过来,遭遇冷空气就能在近地面形成雾。

夏天加州的雾一般形成于海面上,雾大的时候很容易覆盖相当大一片陆地;每年的六月到十一月,北加州几乎天天有雾。问题是夏日阳光强烈,雾气一般只在清晨和上午最浓,到了下午两三点就几乎消失殆尽。雾气里水滴直径太小,不足以克服阻力降落在地面,虽然雾本身可以减少蒸腾,看起来还是和云不能比啊?


[一个典型加州夏日的卫星云图。白花花的一大片,其实几乎都是低云和雾。]

但是红杉和其它加州居民却有一张特殊的“捕雾网”:长松萝 Dolichousnea longissima (这是04年定的新属,之前是归于Usnea属)。

咦,什么植物有这么细长的叶子啊?其实这不是叶子,而是地衣的植物体,由真菌和藻类共生而成(地衣不光是长在石头上的)。是不是很像长胡子?它在英文里就叫“老人胡”,中文里也有个别名叫“老君须”。(但要注意,中药里也有老君须一说,但指的通常是另一种萝藦科植物的根。还好地衣一般没什么毒,不然没准又会弄出类似龙肝泻胆丸搞混木通和关木通这种事情。)松萝的分布非常广泛,在桔子姐的游记里也提到了乞力马扎罗山的松萝。

我们使用的捕雾网的基本原理是创造一个多孔而表面积巨大的容器,松萝的这种形状显然非常适合促成雾的凝结。少量的水分会被地衣吸收,但大部分都会凝结后滴下,变成降水。当然没有地衣只有枝叶也可以,但效果就没这么好。据测算,在北加州的浓雾区,有森林覆盖的地方雾气每年带来的“降水”可以高达34%,而没有森林的地方则只有17%。夏天一棵红杉内部可以有19%的水来自凝结滴落的雾气,而林下植被内部来自凝雾的水分可以高达66%。不夸张地说,没有这套捕雾装置,北加州的生态面貌就要完全改变。此外,由于某些树栖地衣中有固氮蓝藻共生,还提供了一定的氮源。

然而,这个体系又是相当脆弱的。地衣作为真菌和藻类共生体,属于吃苦耐劳型,对资源匮乏的耐受力极强,可是对环境污染却没有任何防御手段,尤其是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极其敏感,因此既是环境污染的指示物,又是最早的受害者。那个经典的桦尺蠖(又译椒花蛾peppered moth)颜色演化的例子,就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污染杀死了树皮上的地衣,从而改变了背景颜色的。因此工业污染对这样的体系伤害要大很多。类似的,砍伐森林将会对这一地区的水循环产生巨大的影响,恢复起来的难度也远大于其它温带森林。另外还有厄尔尼诺导致的雾量减少问题。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更不必提。很多时候,精妙和脆弱都是如影随形的。

【改变的规模】

其实站在全球的尺度上,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生态体系都是注定要终结的。一千两百万年前红杉林群落兴起时,肯定也取代了当地原有的群落结构,这本身并不让人伤心。问题在于,(1) 原有物种的利益很可能会遭受损失;(2)如果变化太快的话,也许新物种和新群落来不及诞生。而对于人类而言,全球变暖问题恰好两样都占了。

前文说过,中新世就是一个巨大的暖期,里面的各种动植物自得其乐,生活很好;地球历史上还有很多比那时更温暖的时期,可见一个温暖的地球本身并不是问题。然而,如果环境变化,现存的物种就等于是被逼上了一场赛跑。在晚中新世,北加州的红杉通过截取雾气生存了下来,但是像古骆驼(Aepycamelus)这样没能跟上环境的物种最后就绝灭了。那一场变化持续了数百万年,尚且有很多生物跟不上;眼下的变暖速度一百年内就可能上升两到三度,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实在太快太快了;其它的环境变化,比如污染、毁林、荒漠化等等,莫不如此。我们带来了改变,却没有给它们适应改变的时间。不要说它们,就连我们自己也未必有足够的时间。

类似地,生态灾难早晚也是会恢复的。二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最高的估计是96%的物种灭绝,最低估计也在85%以上,但在上千万年之后,多样性依然恢复了;今天的多样性甚至远远更高。现在倘若人类造成了灾难,早晚也终将恢复,只不过人类能不能熬到恢复的时候就是个问题了。哺乳动物一个物种的平均存在时间也不过四百万年而已。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其实在地球看来,不管是人类还是红杉林,哪怕精巧绝伦,也不过如同晨雾一般转瞬即逝。与其说“保护地球”,不如说保护的是我们自己。

主要参考资料:
T.E. Dawson,1998. Fog in the California redwood forest: ecosystem inputs and use by plants. Oecologia. (上学期上了他的稳定同位素课,这个故事就是他课上讲的,哈哈。树木中水来源的分析就是用稳定同位素组成做出来的。)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