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无心(作者为食品工程博士,著有《吃的真相》系列)
在《吃的真相》自序开头,我说“我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出一本这样的书”。不知不觉间,《吃的真相2》也出版了,此外还有一本四人的合集《宝贝,别怕》也到了出版社。许多媒体编辑,几乎把我当作了一个专业写手。
自序中的那句是大实话。如果不是松鼠会,我大概至今还是在网上写些不痛不痒的文字,为洪水滔天的网络增加几个水分子而已。
因为松鼠会,我的轨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时间倒流到2006年,我离开学校去工业界工作。工作的城市离学校很远,而家里的领导还没有毕业。新到陌生的城市,下班之后无所事事,就写博客打发时间。后来有些网友知道我是研究食品的,就问一些有关的问题,我也就查了资料回答。陆陆续续地,博客里也就积累了一些与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有关的文章。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很偶然地在网络上认识了瘦驼”(很久以后才知道他一点都不瘦)。他当时已经在科普圈子里很有名气,四处写有关动物的科学文章。后来瘦驼的朋友,《新京报》的拇姬找了来,问我能不能把那些与食品有关的文章拿去他的报纸上发表。
要说拇姬可以算得上中文网络世界的一个传奇。他披着好几个马甲行走江湖,在我为他写稿半年多之后,才搞明白那些马甲都是他的,以及它们各自的活动场所。一个人有几个马甲很常见,但是把每个马甲都搞得有声有色的还真是不多,而他作为中国科学编辑中的“名编”使用的马甲,居然是其中名气最小的。
应该说我真正写科普是由拇姬引进门的。从个人博客的信马由缰杂乱无章,到平面媒体需要的简练紧凑,我在旁观拇姬从我博客上“扒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后来松鼠会成立,瘦驼和拇姬是最早的松鼠。本来一开始我以为松鼠会就是个“博客圈”之类的地方,也没有在意。看到瘦驼的大力推荐才跑去看了看,当即被那句“让科学流行起来”的愿景所吸引。于是发了个信给姬十三询问是否够格加入。好在之前已经在拇姬那里发表过几篇文章,于是通过“绿色通道”直接成为了松鼠。
如果说拇姬把我引进了科普写作的门,那么松鼠会则是拓开了门后的一片天空。最初的时候是把一些文章贴到松鼠会的网站上,就有一些编辑找上门来,要求刊发。后来跟编辑的合作多了,有的媒体就要求直接开设固定专栏。约稿和约专栏的多了,实在忙不过来,不得不谢绝了许多邀请。目前,保留下来的固定专栏还有《嘹望东方周刊》《中国周刊》《读者·原创》,以及经常供稿的《东方早报·身体周刊》《新发现》等。
写的文章多了,姬十三说出本书吧。我对此实在很小白,也就把一切事情都交给了他找来出版书籍的小庄。后来跟刑立达聊天,这位出书无数的恐龙达人说写书还好,出版书、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时候实在让人奔溃。我说我倒是没有这种感觉,因为头疼的事情都让小庄做去了。将要推出的《吃的真相2》《宝贝,别怕》,以及选了我一些文章的专题合集《冷浪漫》,莫不如此。现在小庄从松鼠会的繁杂事务中脱身出来,全力运转“果壳阅读”。“果壳阅读”,无异于松鼠会的御用出版商。这对于松鼠们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福利——只要认真写好文章,就可以坐视它们被推广传播开来。对于希望为提高社会的科学素养出一点力的人而言,这无疑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在三年前,我无法想象每个月可以完成五到六篇科普文章。但是一路走来,写作差不多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工作中看到有意思的内容,会自然地想“这个东西写出来哪些读者会感兴趣”。每当社会上发生食品健康事件,也会条件反射般地去查找资料,然后向公众介绍可靠的科学背景。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