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当如是
就算“少吃”好处多,但是说了也白说,除非。。。除非给“少吃“个定义先!
医学松鼠青方代表专业人士表示,他们的行话叫做“限制卡路里”。也就是说这个少不是跟平时的饭量相比,那样有人想吃没得吃,有人想停停不住,不好说什么是“少吃”。而是参照人们每天需要的卡路里来计算,只要保持在摄进一天活动所需要热量的70%~80%,就叫限制卡路里了。这个量,只要食谱合理,完全可以保证一日营养所需。
可是,怎么知道吃够七八成了呢?青方给了一个粗略的算法:在吃下一顿饭前一定要有明显的饥饿的感觉,且吃过之后没有饱的感觉。其实,他还奉献了详细算法,请点击这里自行查阅。
不过话说回来,别看写了这么多计算方法,但这都只是出于研究需要,青方自己也忍不住怀疑这样的长寿是否值得?毕竟,人和老鼠不同嘛。以前听一位领域大拿讲座的时候他问了这个问题,就是限制热量的人是否快乐?回答是不清楚,但推测是不会太快乐。
教授,上葡萄酒!
葡萄酒引发超导? 这这这……真是科学实验吗?听上去很美的类似杜撰励志型实验我们倒是看多了:植物听音乐,温水煮青蛙,跳蚤撞玻璃。。。这些“有爱”的实验,不需要任何科学仪器,一张纸一只笔,人人都能编。好,容我们本着科学精神再问一遍:葡萄酒引发超导真的是日本研究机构郑重发布的吗?
没错,物理松鼠沐右已经肯定了。虽然说这个实验听起来很神奇很欢乐,但是和“让植物听音乐”或者“让水听音乐”之类还是要区别开来。那些都是彻彻底底的伪科学,这个葡萄酒的实验却是地地道道的科学研究,物质合成、实验条件控制、实验测量等都是标准的科学流程,做这个工作的人也是专门从事超导体研究的专家。至于说到经费,研究中耗费的材料、人工应该比几瓶酒的钱多了去了,也就是说,重点还是在实验本身,而非杯中物。
为什么选择用葡萄酒而不是可乐呢?因为教授爱喝吗?尽管没有可靠消息,但肯定不是纯粹出于教授的个人喜好。沐右的不靠谱小道八卦倒是可以参考一下:话说一日这个超导小组和往常一样召开例行组会,一个同学报告正在自己用酒精和水的混合液处理超导体的情况。一个同学忽然抬起头,若有所思:“也许酒精不合口味,咱们干嘛不试试更好喝的酒?”于是,他们就用酒试试了,效果很不错。顺便还增加了研究员的福利。
云的心思不好猜
云和云说什么?都是天上的东西,云的待遇好像一直都没有星星那么高。黑夜给了星空更多神秘色彩,人们用它来预测命运;云在阳光下变幻,人们用它来预测天气。“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凭着经验,就流传下来这么多口诀。云的活动真的这么规律吗?
云的活动?太业余了。气象学见习松鼠Poguy管那叫“云动力学“(具体定义参考这里)。云动力学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而且它研究的问题还非常难,而且而且云的模拟又是气候模拟中最拿不准的部分,所以是难上加难。这样一篇文章发在了Nature(顶级科学杂志)上面是因为其本身对了解云动力学有不小的贡献─它对改进气候模式中云的模拟可能有帮助。
云的研究复杂在哪呢?Poguy举了个例子:因为云本身即反射太阳辐射,又能吸收地面的辐射,所以它对气候系统的贡献比较复杂。现在科学家只是大概的说低云和高云对气候贡献不同,前者有降温的作用,而后者则是升温。
我为科学献微机
家用电脑发现罕见脉冲星 你小时候或许也和很多人一样,对着天空问出各种问题,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科学家,亲自找一找答案。可惜,真正能坚持到最后的不多。那么有没有办法在家就能亲身参与科学研究,偶尔,哪怕是极其偶尔,得到一些新发现呢?美国的 Calvin 夫妇和德国的Daniel Gebhardt就用自家的电脑发现了脉冲星。尽管他们的职业都和天文学不沾边,但却一不留神被载入了天文学史册。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所谓“分布式计算”了,就是联合起互联网上的n台计算机,共同完成一个目标。这篇资讯的编译者尹刚正是计算机松鼠fwjmath所在的分布式计算论坛管理员之一呢,一个不慎被伊抓来做资讯。。。
那么他们为啥要写这个呢?fwjmath说,其实这个属于志愿计算的范畴,就是说由志愿者捐献计算资源给科学研究人员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不过,虽说发展了这么长时间,一直获得的成果不算太多,最有名的也就是那几个最大的梅森素数。现在Einstein@home通过志愿计算发现的这个快速旋转脉冲星,也算是不错的回报了。也许Einstein@home的主业是通过对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GEO获得的数据进行后期处理来寻找引力波,而这次发现脉冲星的子项目是它的一个副业,就是找找可以做测量引力波标杆的脉冲星。现在引力波还没有直接测量到,倒是新发现了一个快速旋转的脉冲星,也算是走运了~~~
fwjmath说得比较含蓄,我来意译一下:伊就是号召大家让自己的电脑投身到分布式计算中来!伊跟科学松鼠会一样,招募科学逃兵呢。那我干脆也搭个顺风车做个广告吧,请一起念:爱科学就不要跑,换个战场一起搞~
阿兹海默?简直是阿兹海魔!
“头脑训练”可能会延误痴呆治疗? 阿尔兹海默病也许你没听说过,但说到老年痴呆症,你一定不会陌生。阿尔兹海默病就是老年痴呆症的一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治疗方法,所以很多专家都告诉我们重在预防。但是,现在不得不告诉你一个可怕的消息了,并没有确凿支持阿尔兹海默病可以有效预防。详尽的论文看这里,这里还有更多关于阿尔兹海默病的资料。
生物松鼠denovo做的一个研究,对照阿尔兹海默病的病人和普通人身故后的脑切片:脑部的一种物质堆积是阿尔兹海默病造成的神经退化(neural degeneration)的典型症状。但是有一些对照样本(即到死还未诊断为Alzheimer的人)脑部的这种堆积和病人相当。这说明这些人的脑子有一种机制,在脑部病变发生之后,利用其它尚存的脑部组织,完成同样的认知任务,即所谓的功能冗余(redundancy)。他们尝试寻找这种机制的遗传原理(如果有的话)。目前还没有结果,唉~
这么说,如果这些人在去世前就出现阿尔兹海默的症状,他们就很可能发生资讯中所说的情况——比一般人恶化得更快。
每一个粉萌的机器人背后都有一个粉牛的人
会叠毛巾的机器人:学着可靠地处理柔性对象 尽管群众普遍反应机器人看上去很萌,不过谁还能像电子松鼠Robot一看就看得直流口水呢?那是因为Robot对这机器人觊觎已久啊,把小家伙的前世今生都弄清楚了。
机器人代号PR2,价值40万,还是刀,还是税前。实验是由伯克利加州大学和PR2的东家Willow Garage合作的。而这个Willow Garage是是2006年Scott Hassan创办的公司,话说这个创始人来头可不小,他还创办过eGroup。什么是eGroup?它就是yahoo group的前身,2000年yahoo才花了412 000 000美元从他手里买过来(瞧Robot这记忆力!)。这还不算,他还是google的最初元老之一,从google那里拿走了很大很大一笔钱和股票去投资了其他IT公司。估计这哥们身家得超过10亿刀了。反正,他是个有钱的牛人。
这个源代码爱好者前些年喜欢上了机器人,于是就办了个公司。一方面造了PR2这个机器人,一方面打造一个叫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的开源平台,期待一统机器人研究领域开发平台,也就是说,以后这个平台会包括了大部分(至少科研用)机器人的各种传感器的底层驱动以及一些基本的图像处理/运动等功能,研究者只需要写高层的应用就好了。
这个萌翻了的PR2就是他们公司的成果了。20分钟才叠好一块毛巾,的确不中用。不过从技术上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因为毛巾是软的,所以形状可能变化,比抓一般的固体难,比如说一般的杯子瓶子,形状是固定的,只要先把3D的模型(model)和抓取点设置好,还比较容易让机器人找到适当的抓取点。这个实验里没有实现的模型,主要是凭实时视觉,先找出两条边,然后找到一个顶点,再找下一个顶点。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机器人折毛巾与人还是很大不同的。比如说,我自己折,一般是抓住一个边(这个很容易办到),然后两手顺着边一捋,凭感觉一抖就抖平了,然后就可以折了,但是机器人这个凭感觉就凭不出来了。大家看视频可以注意到背景是纯绿色的,毛巾也是纯色的,这已经尽力创造简单条件让机器人去“看”,从色彩上分辨毛巾和背景的界限,从而找到顶点了,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的杂乱环境,还会更复杂。就这样,折一块毛巾还要二十多分钟,还是在顺利的时候。要知道,它的配置很不错了,NVIDIA GTX 295 的GPU,Intel Core 2 4核 2.5G的CPU。
这个显卡可不是为了显示器(家用打游戏)用的,GPU在机器人上面主要用来处理摄像头的输入。这个折毛巾的机器人主要是GPU来实现光流法计算,判断物体的移动。PR2用的是一对高像素镜头当眼睛(14兆像素),处理图像要的计算能力还是比较大的。现在PR2已经做过不少有趣的工作了,穿袜子、打台球、开门、插插座、女仆女仆……
总之,Robot说,要让机器人做保姆,还早着呢。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