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少吃食物,却又能觉得吃饱了?当你兴冲冲地点开资讯,准备一睹科学减肥的奥秘,它却告诉你:那么,请吃饭前喝两杯水吧。这这这还用科学家告诉我吗?不就是把“吃饱”变成“喝饱”,欺骗一下贪吃的胃和大脑吗?
如果只是把目光停留在减肥秘籍上,这个消息确实不给力,食品工程松鼠云无心说:这两项研究的看点不在于结论,而在于科学家们如何去探索“饱腹机理”的过程。真要利用这个领域的科研成果来帮助减肥,还任重道远。
那岂不是不看还好,这一看更来气了?瞧瞧这些科学家都拿着科研经费干了些什么?我不研究都知道喝多了水就吃不下饭了。这些都是你的主观感受罢了,就算周围亲戚朋友也都同意,也只能代表一小撮。科学研究就像云无心所说的那样,是寻找证据来支持或者否定一种“说法”的过程。如果找到的证据证实了一种说法,也并不能说它只是证明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说法就是一个不好的研究了。要知道,在被科学证据证实之前,“说法”仅仅是“猜想”,还上不了台面。此外,生物研究还需要找出作用的机理和“量化的效果”,机理不明、效果没有量化的东西东西即使是“正确”的,在科学上也是不完整的。很大程度上,只是“正确的经验”而已。
搭个车吧,看来云大说的不光是“吃的真相”,还帮心理学喊了个冤,老觉得心理学说了一堆废话的童鞋们请认真领会组织学习上一段的科学精神。
说到“少吃”,在一些比较严谨的科普读物上也提到了“少吃长寿”的概念。这么简单的长寿法是真的?为啥让我联想起科学青年不屑一顾的某些东西?各种搜索后,还真发现了不少在其他生物身上证明控制卡路里的摄入量寿命更长的文献。“少吃”真的是科学养生法吗?
不过,云无心把“少吃可以长寿”看做一句正确的废话。多少是多?多少是少?对“多吃”取极限的话是把人撑死,暴饮暴食还会导致肥胖,肥胖又伴随着癌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增加。 从这个意义上说,吃太多当然会影响寿命。但对“少吃”取极限的结果是营养不良,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导致折寿。现代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营养过剩、热量过高对健康的危害远远超过了饥饿。如何在减少进食量的同时满足“饱腹感”,成了食品营养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一个想吃多少吃多少的地方,“适当卡路里”就意味着“限制卡路里”,而对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们,“适当卡路里”就是非正常的多了,因为正常的标准变了。。。所以吃饭还是悠着点,别总是“扶墙进扶墙出”就好了。
海冰,不是冰川
全球变暖,可南极海冰为什么在增加? 海冰和冰川,这两个概念一般人看起来差不多,可是对于学气象的见习松鼠Poguy来说却截然不同。海冰是漂在南极洲附近海域的,冰川则是南极大陆上面固定的。 另外,两者的量差别也很大,冰川远多于前者;在融化后对海平面升高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海冰不会有啥影响(阿基米德原理哦!——编者注),但陆地冰川会使海平面升高。
这条资讯还有一个问题,环境生态学松鼠白鸟和Poguy都觉得可能是 Science Daily的编辑演绎错了。那上面提到温室气体在21世纪会继续增加是根据模式预报的, 如果是计算气候变化的模式,里面的二氧化碳浓度应该是预设好的,据此来推出在多大的排放量下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所以你看IPCC(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里面会给出最好的和最差的两项估计。
这些专业方面的说辞把我都绕晕了,不过没关系,只要知道一点就够了:水温上升,海冰也可以变多。
细菌除油是下策
据说食油菌正在吃美国BP的漏油。天然的东西总被人轻率地认为是环保的,比如清理石油污染,一说到用燃烧或者化学的方法,一般人都无奈地摇头叹气,一说到用细菌吃石油,都会觉得是啊是个好主意。其实这里面问题多了去。Poguy在这篇文章中就列举了三大条罪状:第一,没必要,海域本身就有食油细菌;第二,速度慢,不像媒体报道地那样。第三,可能导致水体地富营养化。
所以,Poguy认为这个资讯是条好消息,不过正如文章中的很多科学家所言,这个结果还比较粗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再有一点就是自然状态下的微生物可以降解海水原油,所以有人想通过添微生物的方法缓解原油污染,但就现有的经验来看,这种方法基本上没啥作用。
信不信还是由你
催产素试验失败,并非“万能信任药”。催产素,有人把它叫“爱素”,因为相爱的人在一起会产生更多催产素;也有人把它称作“液体信任”,因为它可以让团体内成员更抱团,也更排外;还有人叫它“抱抱素”,因为人们发生亲密行为时也会产生催产素。
由于这些原因,一些骗子非法贩卖所谓的“催产素”,宣称可以帮你俘获芳心,俘获金钱。但人倘若真那么傻,怎么好意思在屹立在世界物种之林?催产素只会增加信任(trust),而不会让人变得轻信(gullible)。一些特别不靠谱的对象哪怕用上了催产素也还是不可信的。心理学松鼠0.618把这理解成一个划分敌友的过程,因为催产素虽然可以使团体内部更加团结,但如果发现不是自己人,反而会变得更加严厉地拒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