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邢立达

刚刚帮国内一家图文杂志完成了一个浩大的专辑,从2月中旬到6月下印厂前,前后与6位编辑来回沟通,他们则派出了多路团队,分赴国内各大恐龙产区,拍摄,采访,最后配合洋洋洒洒的数万字长文,抛出了“中国恐龙专辑”。据说反响挺好,大家都欢喜着接受了“中国恐龙物种数量世界第一”的观点。

回头看看,感觉还是挺多美中不足,备稿时间太短,文章也止于表象。大概是5年前,在《作家》杂志看过当代小说家李大卫先生的《恐龙是这样变酷的》,颇为喜欢,在大卫先生东拉西扯、亦庄亦谐的贫嘴之中,能看到通过这些远古巨兽表达出来的淡淡的文化关怀。当时很诧异大卫先生是通过什么途径,得以了解这么多古早时候恐龙界的名人轶事?后来听说他早已移居美国,也就释然了。美国,恐龙文化早已深入骨髓。让我从行业内的角度,来告诉大家,恐龙是怎么变酷的?

这些令人恐怖不已的动物,其历史远不止于造出“Dinosaur(恐龙)”这个词的时候。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有着久远的存在,是暴力和邪恶的化身。它们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与蝙蝠的皮翼相似的翅膀,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喷出烈焰。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巨龙(the great dragon),基督圣徒则都将杀死龙作为荣耀,如麦克尔、圣乔治等。在英语中,如果说一个人像Dragon,这差不多就是中文“好个恶毒的妖妇~”。总之不是好东西。

这些恐怖生物的由来已经几乎不可考,和中国的龙一样,是以一种动物为原形所拓展开来的。中国龙的原形,有学者考证出是湾鳄,而西方龙则多半被认为是巨蛇。而且后者还把龙之存在挺当一回事。话说Discovery频道数年前曾经播放过一集叫《真实猛龙》的节目,节目中假设一位古生物学家谭教授,在罗马尼亚发现了万年冰雪中的龙尸。该生物可能是从水生爬行类演化而来,因此躲过陨石坠落时的生物浩劫。龙尸旁边的焦黑人类,加上龙尸气囊中抽出的可燃性气体,证明这种龙会喷火。最后更猛的是,谭教授通过发掘龙尸的洞穴,发现了骑士与龙对战的证据!

这本身就科幻不已的情节在节目播出之后,所引起的反映却令Discovery频道始料未及,大量观众误以为节目内容是真实事件的纪录,害得Discovery频道在后续的重播中把标题改为《真实猛龙:科学的假设》,强调这是非真实事件。从该事件,足见西人心目中龙的分量。

而随着近代科学的萌芽,尤其是地质学与古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神话中的物种逐一现出原形。比如在月蚀时从天而降的石化的舌头,其实是角鲨的牙齿;天猫的尿凝固而成的宝物,其实是琥珀;七世纪那些被希尔达圣女砍掉头的蛇,其实是菊石。不仅小宝物如此,面对巨大的脊椎动物遗骸,科学也灭了那些一度肆意激荡的想象力。约五千年前,古希腊水手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发现的“可怕的独眼巨人”的遗骸,其实是生活于距今约200万年的乳齿象——这个巨人的眼眶,其实是乳齿象的鼻孔。

那么龙呢?依然没谱,说起来也令人苦恼,我们去哪里找巨大的蜥蜴呢?近代学者发现最大的蜥蜴——科莫多龙,那3米左右的体长就已经High得充血了。体长10米的?想象之外的事情。

但事实很快再次证明,人类以拳头大之心去度大自然亿年之腹,是多么可笑。

最初破冰之旅是在1676年,也就是虎克发明显微镜那一年,英国某地发现了一批奇怪的大骨头,并有幸被有心人记录下来,虽然当时是被当作违背上帝旨意而被扼杀的生灵遗骸。次年,文物研究者波尔蒂博士将其中一块骨头,命名为人的阴囊,这其实是恐龙股骨基部化石,可见当时的人们根本就没有恐龙这类生物的概念。

而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要等到19世纪初期。这个大背景对“恐龙是怎么变酷的”而言非常重要。19世纪是塑造现代休闲的创造性时期,对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英国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工业的扩张,中产阶级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使他们拥有了成为地主绅士的资本。这些人开始寻求生活的品位,博物学、自然科学在他们当中骤然兴起。就算是几个骨相惊奇的贝壳都会这些绅士们围观,评论半天,最后再感叹一把造物主的神奇,更不要说匪夷所思的恐龙了。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念上达贵族,下诱工人阶级,在现代休闲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而此时的文学氛围更是进入了浪漫主义阶段,浪漫主义折射出来的远离现实、崇尚自然和大胆幻想等特性,也让自然科学的兴起营造了极好的氛围。就在“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时候,一只巨龙踱步而出,真是快意淋漓!

于是,引领恐龙来到世上的重任就落在了巴克兰和曼特尔身上,前者是有着许多怪癖的牛津大学地质学家兼牧师,喜欢在房间里饲养鬣狗和豺,他试图把这类已绝种的大型爬行动物与《圣经》中的《创世纪》联系起来,以此来证明伟大上帝的存在。后者是鞋匠的儿子,皇家外科医师学会会员,皇家炮兵医院的外科医生。曼特尔有着极强虚荣心,自命不凡,固执地认为恐龙会使他成名且富足,但却因此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1822年3月某天清晨,这位孤僻而自负的曼特尔大夫和往常一样,出诊讨生活。家中正怀着两个月身孕的妻子玛丽安,在矿工送来的一堆含有小骨头的矿石中发现了几颗闪亮的牙齿化石。曼特尔回家后狂喜不已,认为自己发现了一种人们前所未闻的大型动物。曼特尔请教了牛津的巴克兰,巴克兰摇头摆尾,连声说No!No!No!随后请教的比较解剖学大牛人居维叶也端上冷水一杯,但碍于面子,还附上tips,说可以去亨特瑞安博物馆对比标本。

那么,曼特尔在亨特瑞安博物馆有何“艳遇”呢?且听下回分解。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