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没有兄弟或姐妹陪伴下长大的儿童会被习惯性地认为是“古怪的”或者“不合群的”,但是最近一项新的研究却颠覆了这一传统概念——该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幼年时确实存在的某些社交技能缺陷会随着年龄增长在青少年时期恢复正常。
这个新的学术结论把社会科学研究引到了公众的视线下,如此敏感的问题用何种方法来展开研究才是正确的?父母们又应该怎样对此类研究得出的富有争议的结果进行取舍?
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会有更加突出的认知能力,这个说法很早就被接受,但是一些研究人员却提出与之相反的是,独生子女的社交能力却相对较差——可能会在独生子女长大后出现问题。关于这一点,目前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2004年美国一项对20,000多名幼儿园小朋友进行的调查,这个调查发现老师们普遍认为独生子女较之有至少一个兄弟姐妹的同龄人在社交技能方面显得更为欠缺——自我控制较差、人际关系技巧更欠缺及行为问题更多。
为了在青少年群体中研究这一现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Donna Bobbitt-Zeher和Douglas Downey采用了美国国家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的现有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在近期于亚特兰大举行的美国社会学会年会上,他们报告了一项分析结果,根据13,466名7-12年级的初高中学生在要求选出本校同学中的5个朋友时的答案,他们发现,独生子女与其有兄弟姐妹的同学一样会被选为朋友。
“在我们测试的所有群体样本中,是否有兄弟姐妹并不影响一个学生在同龄人中的受欢迎程度,”Bobbitt-Zeher说道,“我不认同有些人所说的,如果你没有兄弟姐妹,你就不可能学会在高中怎样与其他学生交流之类的社交技能。”
混淆的信息?
但是这两个研究迥然不同的结果反映了很多问题。在上述关于青少年的研究中,同伴提名的朋友关系作为了社交技能的衡量标准,但在2004年同样由Downey所做的研究中,则是要求由老师来评定儿童的社交技能。是独生子女的社交意识会随着成长及其与同伴交流过程中逐渐增强?抑或两种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两类评估方法的不同?
Downey认为答案是前者,他提到了对幼儿园儿童的跟踪研究结果作为证据,该研究很快就将发表。在2004年研究中的孩子升上5年级后,他们的社交技能再次由其老师进行了评估——结果与基于朋友关系的青少年研究得到的结果一致:在社交技能上面有无兄弟姐妹并无任何影响。
Downey认为“用同样的方法,证明了缺少兄弟姐妹的不利影响在五年级时没有了,这个结果给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测量社交技能用的方法并没有明显差异,故事的重点 (指影响结果的因素) 只是儿童的年龄。”
“在2004年我本该说‘我们发现了一些证据一定程度上说明独生子女在社交技能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在今后生活会怎么样’。现在我会说,‘看来我们在幼儿园发现的一开初的缺陷最后并没有持续太久,并且很有可能通过更多地与同伴交流得到了补偿。”
Guang Guo,一位来自于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社会学家,很熟悉这批青少年研究中用到的数据,他认为这个新发现是“合理的”并且同意它与早期研究结果“没有必然”矛盾。他认为“人会适应环境,这并不奇怪”。
Downey也否认了不同的研究结果会提供家长们互相矛盾的信息。“我们依据事实说话,并且尽我们所能谨慎地评估。2004年的研究是少数几个可以找到一些证据证明‘也许在独生子女儿童中确实会存在一些问题。’而现在,事实又回到了社会学家所达成的普遍共识。”
他补充道,当他与同事在幼儿园小朋友中发现社交上的不足时,他们并没有推荐家长要第二胎来“促进他们第一个孩子的社交技能”。Downey表示“差异并没有大到足以影响家长是否再要一个的决定。”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