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理论认为,气候变化造成的温度升高可以延长植物的生长季,因而其同化作用将增大,植物就会从大气中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作为生物质储存在体内。这一理论一直被认为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全球变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之一。现在,这个理论受到了质疑。
《科学美国人》网站8月22日报道了近日于《科学》杂志上刊登的一篇论文,来自美国蒙大拿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NASA(美国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局)的卫星信息和气象数据得出,2000年至2009年间,地球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下降了5.5亿吨,这大约是固碳量的百分之一。
尽管温度上升延长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生长季,但它同时改变了全球水循环,南半球的大范围干旱与整体干燥使得全球的植被固碳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论文的作者是两位生态学家,他们自己也认为这个研究结果有些出乎意料。因为作者之一Steven Running曾参与的一项研究指出,1982年至1999年之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温度都在上升,而植物吸收的碳总量是上升的。
“我们曾期望净初级生产力(NNP,具体解释见文末)会升高,但分析完我们2002至2009年的数据后,结果却恰恰相反。是干旱和干燥造成了NNP的下降。”论文的另一位作者Maosheng Zhao说,“未来究竟会怎样我们并不知道,但很多模型都预测干旱将更加频繁,因而未来恐怕并不乐观。”
P.S. 净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质能,同时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为体内的生命物质,这个过程称为初级生产。其中固定的能量的总量减去植物自身消耗的部分,即为净初级生产力。NNP是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分解者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