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P vs NP” ,对于很多童鞋来说算是上周学到的一个新词儿了。它是什么意思?尽管看过介绍,也许你和小编一样还是一知半解(其实一头雾水),尽管这个证明后来被认为是错的,甚至没有什么价值,但通过松鼠木遥讲述,这场史无前例的为期一周的web 2.0式的学术讨论简直就是个松鼠论坛高级版。楼主是惠普实验室一科学小青年,据说证明了出了一个“20世纪千禧难题”,迅速红遍全球。其他数学家奔走相告,但是帖子后面甚至连个“沙发”都没有。这篇长达102页的数学论文即便是顶尖的数学家也要研究上两天,不看出个所以然来他们是不会轻易“灌水”的。两天以后,这个帖子才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圈儿里响当当的名字纷纷“强帖留名”:Richard Lipton嫣然一副斑竹的架势;陶哲轩还客串技术支持搭建了个wiki 架构的页面……

一个暗能量引发的炒作

暗能量其实并不存在? 这是个别研究提出的一个非主流观点,所以标题上加了一个问号。那么物理学界的主流观点又是怎样的呢?松鼠Sheldon提醒大家参见 谁加速了我们的宇宙?宇宙的邪恶轴心 :绝大多数主流宇宙学家都相信它是存在的,因为目前,几乎所有的观测证据都支持这个结论。谁要是想证明暗能量不存在,那么必须要先推翻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谱的精度最高的WMAP的结论。推翻结论的思路其实也并不复杂,在分析WMAP、超级神冈探测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等绝大多数物理观测器收集到的数据时,都必须进行一个重要步骤——除去数据的背景噪声。如果对噪声的处理方式不同,可能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按照这种思路来,及时收集到数据,只要“噪声处理能力”足够强,仍然会有人从中得到“暗能量不存在”的结论。

有些人是通过质疑WMAP对暗能量的监测结论,而有些研究者则干脆抛开暗能量,提出许多“没有暗能量”的宇宙模型。但奶茶还是代表主流科学界表态:我们有理由相信“暗能量存在”是目前能解释观测数据的最佳结论。因为科学界是个能够自我纠错、自我反省的共同体,不是以一两个人、一小撮人或者大多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永远都是由科学规范说了算的。因此,在暗能量研究的十多年中,如果真有能够替代暗能量的优秀模型诞生,那么它早就应该成为绝大多数科学家热烈讨论的题目,与之相关的研究应该像潮水一样涌向各大期刊的审稿人。可惜这样的事件并没有发生。所以可以不用怀疑:多来源暗能量数据联合分析,证据确凿,暗能量占宇宙总能量的70%左右。从未来科学家的眼光看,目前的暗能量所揭示的也许像道尔顿的玻璃实心球原子模型,从细节上看也许不够完美,但在当时来讲,还没有人比他做的更好。

人是蚊子的上帝吗?

上周有一条资讯提到:征用抗疟蚊子,阻断疟疾传播。疟疾在地球上能够猖狂这么多年不是没有原因的。松鼠小庄说:主要就在于它们产生抗药性非常之快,二战后取代金鸡纳奎宁发展起来的氯喹现在基本上已经没啥用了,青蒿素能够坚持多久还未可知。人类辛辛苦苦研究的药物都用来帮助蚊子进行优胜劣汰,改良物种了。抗药性发展和疟原虫基因多样性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包括了宿主、寄生虫和传播者三方的协同进化,端得复杂。一些疟疾研究者也在做按蚊的基因图谱分析,听上去实在算得一个迷人蚊的演化案例。

这个研究很有可能打破这个协同进化的怪圈。关于它的特别之处,松鼠拟南芥是这样介绍的:干扰了一个叫做insulin/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signaling cascade (IIS)的信号通路。这个信号通路由胰岛素或者和胰岛素类似的小分子激活。当蚊子吸血的时候,血液中往往含有人的胰岛素,所以可能激活蚊子midgut(中肠?)中的IIS信号。IIS通路被发现具有增加免疫和减少生命周期的生物功能,所以,如果激活这个通路,可以1)增加蚊子的免疫反应,减少其被疟原虫感染的机会,2)减短蚊子的寿命,也就降低了它传播疟疾的可能。具体做法是通过遗传学的方法,在IIS通路中一个蛋白质Akt的一端加一个myristic acid,这个饱和脂肪链能帮助Akt连到细胞膜上,让它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既然蚊子是传播各种流行病的罪魁祸首,那么为啥不干脆把这些家伙赶尽杀绝一了百了算了呢?拟南芥解释,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资讯栏目以前做过一篇新闻就是说,bt蛋白的使用,导致了蚊子的数量大为减少(“无环境影响”灭蚊剂降低了家燕数量?)。结果以蚊子为食的燕子因为食物结构发生变化,数量也变少了。结果底下好多人又开始认为bt蛋白有毒了。

小庄看来,这个资讯最关键的一点是文章最后一句:“使它们与野生蚊子相比具有竞争优势。”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够使这种蚊子成为“适者”?野生蚊子其实早就和现有的环境融合得非常之好了,除非有一些环境变化发生,让它们没能来得及调整过来就被更适应这些变化的物种先行取代。那么可以利用的因素是什么呢?全球变暖?是不是要给不传染的蚊子们还植入一种耐热基因?

拟南芥也认为文章没有提到如何给某种基因型的蚊子赋予更强的竞争力的事,不过挺明显的是,既然蚊子生命变短了,它的生存竞争力很可能也变弱了。他不认为是靠着加什么耐热基因,更加可能是加快发育或者增强繁殖能力的基因。一是因为这些基因在类似的模式生物(例如果蝇)中研究得比较多,二是这些性状更加具有进化上的优势。

天下的爱情都是一样的?

豆瓣认知科学小组组长、松鼠悠扬选取小组讨论代表arbingee同学的发言如下:都用恋人照片激活,激活的脑部区域当然是没有差异了。爱情体验的文化差异就应该体现在激活信息的差异上。确定了相同的脑区后,就要发现哪些东西能激发这个区域。。。 

比如是恋人照片,还是恋人声音,还是恋人送的礼物。哪种类型的信息刺激效果明显。。这样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嘛。。。“

东方人和西方人认知神经方面究竟有哪些差异?悠扬说,学界也没有定论。现在已知存在东西方差异的主要包括关于自我认知(self-construal) 在大脑内测前额叶(MPFC)的研究,还有关于局部-整体认知的研究。当然也有很多科学家在探索东西方人大脑的相通之处,例如对面孔的知觉,或是在爱情等情景中的情绪过程……跨文化的相似之处说明了人类之间可以顺利沟通的基础,而与文化有关的大脑差异则可能也是人类行为千姿百态的根源。所以没有一定的相同与不同,否则也没有世界的和谐共存与参差多态。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不妨参考一下她推荐的综述文章:北大韩世辉老师发表在Nature review neuroscience的Reading the direction of culture。

碰到FDA这样的,就信了吧

一条资讯说“欧盟食检东奔西走,鱼油厂商气急败坏”,看过《吃的真相》或者经常看松鼠云无心文章的童鞋一定不觉得欧盟食品检验有什么不合理的,欧洲的商人太没见过世面了。云大也说商人们气急败坏只是因为政府开始做应该做而以前没有做的事情,大家不习惯而已。美国FDA一直干同样的事情,商人们就很习惯。如果我们的主管部门也开始做同样的工作,可能不仅是厂商,还有大批被忽悠的消费者也要出来“抗议”。

不过,如果说鱼油是伪科学,那还真是有点儿冤枉了,只不过它的作用没有商人宣传得那么神奇罢了。云大也承认鱼油还是有些价值的,它对心血管健康的辅助作用,还是有相当多的研究支持的。

没错,遗传学家对数据有更弹性的看法…

华大基因的研究团队最近的Science文很风光,松鼠Denovo就这个论文提供了以下观点:1)之所以这些论文前后脚出现,确实是因为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技术手段刚开始普及,可以大面积地测序,产生比较可靠的进化估算的结果。从统计方法上来说以前就有了,但以前的序列一般局限于基因组中的很小部分,很难全面估算两个民族的距离。2),测序的是2万个基因的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这2万个基因为已知基因的大多数。如果序列数据完全正确,根据这些序列来计算人群基因组差异是可以的。但是大多数研究者是使用非编码序列做这个计算的。3),序列数据并非完全确定的,研究者们自己也在文中指出了这一点,因为测序深度不够,他们必须采用统计方法来估计序列数据。假如预算有限,我会选择更少的样本,更大的测序深度。但是我大概理解他们为什么没有采用更少的人,更大的测序深度,因为他们使用了两个藏族村庄的样本,并对这两个样本做了比较,这样人太少就不合适了。我认为那个统计学家说的应该是“根据这些数据,采用这样的模型,算出来2750年绝对没错”,这个技术上的自信肯定有。但是他不可能保证这个数字是真的,因为没有拿到更可靠更确定的数据。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