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作者:云无心

nutrition-facts中国已经开始强制执行食品营养标签一年有余。对于公众健康,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过跟国外相比,强制要求标注的项目还比较少。这里我们以美国为例,来介绍一下食品营养标签的常识。

《营养标签与教育法案》诞生

在1990年代之前,美国的食品也不要求营养标签,不过厂家可以自愿标注。随着人们对饮食健康的关注,FDA开始考虑制定统一的规范。制定统一的标签规范的目标有三项:减少“自愿标签”的混乱;帮助公众选择健康饮食;促使食品企业改进配方,开发更健康的食品。1990年7月,FDA拿出了《营养标签与教育法案》的初稿,简称NLEA。当年11月,这个草案被国会通过,经总统签署而称为法律。

美国有居民膳食指南,其中对一些重要的营养成分给出了推荐食用量,比如蛋白质和重要的维生素与矿物质等等。还有一些成分对公众健康影响比较大,应该限制摄入,比如盐和胆固醇等。NLEA要求对这样的成分进行强制标注。经过后来的修订,美国目前强制标注的有15项:总热量、来自脂肪的热量、脂肪、饱和脂肪、反式脂肪、胆固醇、钠、总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糖、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钙、和铁。除此以外,生产者还可以自愿标注一些其他项目,比如单与多不饱和脂肪、可溶与不可溶膳食纤维、其他维生素与矿物质等。

 食品营养标签的意义

NLEA的标注要求很全面。根据这个标签,可以相当准确地了解一种食物在营养组成上的优势与不足。这对于公众选择食物、制定合理食谱,确实如法案的名字所说的那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这样的标签所用的“每日参考量”是针对全体人群平均的。4岁以上的美国人群平均每天的热量摄入是2350大卡,但是不同的人所需要的热量并不相同。有许多人呼吁FDA降低热量“标准值”,向容易受到高热量危害的那部分人倾斜。比如有人建议用针对老年女性的1900大卡作为热量参考值。膳食指南推荐来自脂肪的热量占总热量的30%。如果依据这个基准,那么每天的脂肪摄入量是60克。而如果采用全体人群平均的2350大卡,则是75克。

考虑到这些争议,FDA最后采用了2000大卡作为基准。各种营养成分的“推荐量”中,脂肪、饱和脂肪、胆固醇和盐等指标是“健康上限”,实际摄入越少越好。有一些成分推荐摄入量跟总热量有关,比如脂肪和膳食纤维;而有一些跟总热量无关,比如胆固醇和盐。为了“教育”消费者,NLEA法案还鼓励在标签后面加上“营养图谱”。这个表格分2000大卡和2500大卡,分别列出“应该低于”的脂肪、饱和脂肪、盐和胆固醇的量,以及“推荐达到”的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的量。

食品生产者从来都是“投公众所好”,当消费者关注食品标签的时候,生产者也就会根据它来开发产品。反式脂肪的标注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反式脂肪对健康没有价值,多了还有害。但基于食品市场的现实,FDA并没有禁用它,而是强制要求标注含量。因为消费者会追求反式脂肪含量“低”甚至“没有”的食品,食品公司就有了压力和动力去避免反式脂肪的使用。从2006年这一标注实施以来,市场上迅速出现了许多技术革新,比如低反式脂肪的氢化油工艺、高油酸的豆油等。

食品营养标签上的数字是怎么来的

消费者看到的是营养标签上的一个个数字。那么,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厂家会乱标吗?

营养标签只针对预包装食品才是强制的。对于蔬菜、水果、禽肉这些“天然原料”,以及餐馆食品,并不强制要求,只是“鼓励”经销商自愿标注。

理论上说,每一分食物的这些数字都可相当精确地测量出来。但是,那样做并不现实。首先,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需要印在包装上,在食品生产线上,包装容器或者包装盒需要提前制作好,不可能等到食品生产出来、检测出结果才去印刷。其次,检测成本比较高,很多测量需要时间,产品也不可能在生产线上等着。所以,营养标签上的数字,都是根据配方提前做好,统一印刷的。只要配方定了,营养标签也就定了。实际产品中,因为操作条件和原料品质的正常波动,要把营养成分的含量控制到一个非常精确的范围并不容易。

营养标签是为了消费者利益而要求的。如果对营养标签的数值要求过于精确,必然增加生产的成本。成本的增加必然最终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这并不符合消费者的利益。所以,食品中的实际数值,与营养标签上的标称数字,允许相当的误差。FDA的规定是,如果是强化加入的营养成分,那么实际值必须在标称值的100~120%之间。比如如果一种食品中加入了100毫克钙来强化营养,那么实际含钙量必须在100到120毫克之间,低于100毫克就是虚假标注。而那些不是强化加入,而是食品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成分,则根据该成分对健康的作用来设定上限或者下限。对那些需要控制的成分,比如总热量、钠、胆固醇等,要求实际值不超过标称值的120%。比如,如果标注一份食品中含钠500毫克,实际值在600毫克以下就算合格,但要是超过600毫克就是虚假标识了。而对那些“好”的营养成分,比如蛋白质、钙、维生素等,则是要求不得低于标称值的80%。比如,如果一种奶制品的钙是牛奶中天然存在的,宣称含有100毫克,那么实际值只要高于80毫克就算合格。

对于标签上的数字,还有一个“标注阈值”的概念。一方面,任何一种成分的检测都有一个检测下限,含量低到一定程度就难以检测出准确数值。另一方面,如果一种成分的含量很少,对于健康的影响也就很小,标注出来也就没有意义,反倒可能产生误导。最典型的是反式脂肪,FDA的规定的阈值是每份食物0.5克,低于这个值就可以标为0。其他的各种营养成分,也都有相应的标注阈值,这也是我们看到一些食品的标签上,有多种成分标注为0的原因。当然,标注阈值的选定是比较主观的,象美国那个0.5克的反式脂肪阈值就被许多人认为过高。

基于这样的规范,厂家并不需要实际测量食品的各种营养成分。每一种食品原料都有相对固定的营养成分组成,除了维生素,其他的营养成分在加工中基本上不会明显增减,所以只要把配方输入软件,就可以自动生成营养标签。对于厂家来说,几乎不增加成本。

中国目前强制标出的只有“1+4”,即总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相比于之前“不要求标注”,这当然是一大进步。不过,提供的信息还是单薄了一些。或许在以后的修订中,会有更多的项目被加入进去。而消费者,也就可以从标签上得到更多的信息。

美国的食品营养标签 - 科学松鼠会 - 科学松鼠会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