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作者:PanSci

作者:海苔熊(Hanason)

"刚在一起的时候,你不是叫我每天晚上打给你;现在我已经习惯晚上听到妳的声音了,你却又说烦?"

她不知道,我已经像是心理系四楼生心实验室的仓鼠一般地被她制约了。

一开始我原本还不习惯每天晚上讲电话,因为我实在不太会说什么甜言蜜语,每次他在电话里要我说的时候,我都支支晤晤的,她一直笑,我却很尴尬;比起这个我反而比较习惯每天下副本,打怪练功冲装备,走位团练骑宠飞。

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习惯她的声音、习惯在放空的时后想起她、习惯在睡前打给她、在电脑前逛她的网志、点她的脸书,习惯在生活的每一分每一滴,都充满他的讯息。

然而在这个时后她却跟我说,她觉得烦了。

这不合逻辑阿,一开始说要讲电话的是你,现在说烦的也是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在上习惯心理学的时候问了台湾临床心理学界的大师:柯永河老师。

柯永河老师徐徐地看着我的心得单,慢慢地将我的问题念出来(篇首的问题)。"有一个同学问的这个问题很有趣…大家有遇过这个问题吗?"整个教室都在笑,但就是没有人举手。

"你确定你每一次打电话过去,说的内容都『完全』一样吗?"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全班一阵惊叹地哑然。

"因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定连结,所以刺激要雷同,才会有类似的反应。"屁拉,如果每次打电话去讲『完全』一样的,那不是很无聊?因为上课的时间不多,老师也没有办法仔细的回答我,我只好下课冲去前面问。

"你现在讲的无聊,是对习惯的一种感觉。就像我们知觉一个习惯是好或是坏一样。不过习惯已经建立了…"他拿起心得单,又想到可能要讲一阵所以又放下。

因为老师讲话太慢了(没办法阿,他都八十好几了),讲超久的,所以我摘录一下,结合我理解的内容如下:

交往习惯建立的正常的历程应该是:刺激(我打电话去)–>反应(她觉得开心、很有安全感)–>天天打(稳定连结)–>我打电话去的时候,她有66%的机率觉得很开心或很有安全感(形成习惯),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互相建立"关系习惯"的历程。

以前你买饮料时都会要吸管,现在因为他告诉你要节能减碳救台湾,所以当店员拿吸管给你的时候,你都跟她说谢谢不用了;以前妳出门从不戴口罩,即使你知道台北马路空气很糟,现在因为每天她都会想妳、念妳、接妳、送妳,于是去买了一组情侣口罩,天天放包包。

以前你总是和社团系上朋友吃饭,或是随意到小福买个便当糊口,现在你中午一下课就拨给他,就算他中午有课,也问他要不要帮他买过去。

看样子建立关系习惯(Relational Hobbits)是很好、很暖、很幸福的,但是,事情并不如憨人想的那么简单--在习惯建立一阵子之后,我们会对这个关系习惯产生评估(Appraisal)。

习惯有好有坏[1],你可能喜欢自己的一些习惯(比方说买完东西向店员说谢谢),也可能讨厌自己的一些习惯(比方说明明已经分手了,还是会一直想起他)。不过无论如如何,这些习惯还是形成了。因为习惯"形成"本身,从神经的角度切入,不牵涉到你喜不喜欢,只要刺激与反应一直连结,根据海伯法则(Hebbian Rule),神经的连结会变得更迅速更有效率,以篇首的问题来看,在每天晚上都情话热线一个月之后,便形成制约。

如果有一天你没打去,他还是会觉得怪怪的(虽然他已经跟你说过很烦) 。例如小弟敝人在睡前通电话的习惯,是被第二个女朋友『训练』出来的XD,尽管我到现在仍然不是很喜欢讲电话。

只是如同前面所说,在习惯形成之后,我们会对习惯进行评估,若觉得很满意这个习惯,我们应该会继续维持;若不喜欢这个习惯,『理论上』会戒除掉它。因为他对当前的习惯不满意,所以告诉你他觉得烦,试图修改这个习惯。不过,很多时候你喜欢的好习惯难以维持,不喜欢的坏习惯却难以戒除。更悲惨的是关系中两人习惯的改变,并不一定会"同步"。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说好要好好沟通、体谅彼此却持续不到一周就破功,这也是为什么你即使叫自己不要再想起,仍会去翻找她的网志他的讯息[2],这也是为什么,你已经习惯有她在身边的时候,她已悄悄习惯另一人的守候。

以这样的情况看来,当关系中的一个人不满意这个关系习惯的时候,双方都会进行一些调整(Rusbult, Verette, Whitney, Slovik, & Lipkus, 1991; Tran & Simpson, 2009;Wieselquist, Rusbult, Agnew , & Foster, 1999; Yovetich & Rusbult, 1994),具体上来说有几种可能的行为:

  1. 不知道为什么要继续下去,但仍维持原先的习惯
  2. 与对方表明,一起修改这个习惯(但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3. 离开关系(当然这是最后一道防线)

但是究竟是"什么",让原先讲电话甜蜜蜜的习惯,变成忙碌中的负担?根据Hull与柯老师的说法,让习惯改变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加入新刺激"或"以其他习惯代替" (Hull, 1943;柯永河, 2004)。

  • 她可能最近开始看韩剧了,接起电话变得不耐烦
  • 他可能最近迷上新的网路游戏了[3],你打来的时候他刚好在团练
  • 他可能最近都练球练很晚,回家累到瘫不想讲
  • 当然也可能,他已经开始习惯跟别人讲电话了[4]

不过,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5],或Skinner的学习与削弱理论,这些原因的背后都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同一通电话的播出,已经不能达到当初的满足"。

  • 因为他再也无法嗅到电话那头的新鲜;
  • 因为她再也不能听进话线另一端的关切;
  • 因为他再也不能,用一开始的标准来评估这段关系;
  • 因为我们从小就"自动"地会习惯化(Habituate)的(Temple et al., 2006)。

你们有多久没有在欢笑声未间断的电话中度过?有多久没有对电话中她诉说的内容感到新奇有趣?又有多久,你们总是谈着琐事,修课的内容,好像随便聊就干?这就是为什么过去文献一致悲惨地发现随着婚龄的增加,夫妻做爱次数会逐渐下降(Greenblat, 1983; James, 1981; Jasso, 1985; Kinsey, 1948; Trussell & Westoff, 1980; Udry, Deven, & Coleman , 1982),而且在结婚一段时间之后,丈夫的婚外性行为比例和婚龄成正比 (Liu, 2000)。

"其实我已经不知道,现在跟她在一起,到底是喜欢还是习惯了…"或许妳曾在几个不同聚会聊天的场合,听到朋友们不约而同的说出这段话,也或许你自己就曾经就是说这句话的人,久了之后,我们开始怀疑这段关系持续存在的意义、怀疑单身与在一起的差异。在一起之前,我们多么希望将对方制约,但在一起之后,却又害怕两人在一起只是因为习惯。

如果爱真的变成习惯,失去新奇感,那该怎么办?过去的文章中写了很多方法,但大多是聚焦在个人层次[6]有没有什么方法,是可以两人一起经营的(如果他愿意跟你一起试的话)?

在讨论这之前,我想必须区分一件事情,过去研究发现快乐有2种,一种是纯粹情绪上的嗨,另一种是富有意义感的快乐 (McGregor & Little, 1998; Ryan & Deci, 2001; Ryff , 1989) 前者像是看综艺节目,看完、嗨完,除了累与梗什么也不会留下 后者像是看一本书或做一个活动,结束后除了体悟还有感动。

我们不能嗨很久、嗨太久会得胃溃疡(交感神经、NE持续运作),所以我们无法要求永恒的蜜月期。不过我们可以试着缔造"富有意义感"的快乐,这也是让关系持续的重要因子。所有得励志书籍都教你找寻"意义感",长篇大论说了一堆但是"务实上"要怎样做呢[6 ]?提供几个建议:

1. "有品质而短暂地见面"

我曾经问一个学姐,每周与老公一成不变的生活,不会很无聊吗?虽然台中餐厅很多,但好吃的就那一些,每次放假都去吃差不多的馆子,许多地方还重覆去过很多次,还没踏进餐厅就可以想像到里面的菜色了。

"医生与教授真的很忙很忙。但是当你忙了一周之后,能有一天,两人能够喘口气,排除万难维持这个有品质的时间。即使是吃一样的东西、看一样的片子,
那种感觉仍是难以言喻的。因为你知道有一个人愿意,愿意将这个宝贵的休息时间留给你,与你一起分享他生活的点滴。像我老公,有时候为了这一天,前几天还要加班到半夜;让我看了好心疼,却又好窝心。"

远距离恋爱(Long distance Romantic Relationship,LDRR)者最害怕的,是聊天聊到最后失去共同话题(Common Topic);
但天天黏在一起的近距离情侣(Geographically Close Distance Relationship,GCDR)最怕的却是生活全是共同经历(Common Experience)而聊到没有话题
(Stafford, Merolla, & Castle, 2006; Surra, Curran, & Williams, 2009;黄尹贞, 2009)。

毕竟生活周遭的事情,你看见的他也看见了,你吃过的他也尝到了,亲密感很高,新奇感却很低,"腻"就是从此萌芽。

所以爱情保鲜的秘方就是,"有品质而短暂地见面",见面次数不用多,但是要有品质。每一次见面就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 (当然也要小心马路上的来车),可能只是短短的一个小时, 但发自内心用心感受,必有效果(Cross, Bacon, & Morris, 2000; Kruglanski & Webster, 1996; Rusbult & Buunk, 1993)。

2. "旧地点,新体会"

如果蜜月效果是源于对事物的新奇性(Novelty)而产生的(James, 1981),那么只要每次去不一样的地方就好啦!

问题是,天大地大台湾就这么一点大,哪里找来新地方?以台北为例,你会发现你从第一任到现任的女朋友去过的地方都雷同:看电影逛街喝咖啡吃饭,淡水碧潭猫空阳明山,夜市更是去到都会背了,怎么办?其实同样的地方经过设计,也可以产生新奇性,举几个例子:

开启感官:

  • 导盲犬:如在公园里蒙着他的眼睛,牵着对方走路(你们可以交换当导盲犬)
  • 慢食:闭起眼睛吃饭,一口要咬30下,细细体会其中的美好
  • 猜气味:一起做菜(或到餐厅吃),一样可以闭起眼睛,让对方猜是哪一样菜
  • 唱歌:如果你歌喉不错又不怕生,可以在公园。若你很害羞,可以在她耳边

分工合作:

  • Double藏宝:适合Double Dating,准备一份礼物,然后将藏宝图(也可以是MP3录音)给另一对,看哪一对先找到。
  • Find me:先把自己藏起来,如果有亚太或对讲机的话,可以逐步给她提示(我在有杜松木的地方噢),让她找到你的位置。可以先从小范围开始练习(如台大校园)。

你也可以自己设计,只要用心想(可以轮流设计),哪里都可以是好的约会地方更重要的是,通常都能从这样的活动中,发现新的自己与不一样的她。

3. "多层次口感的约会"

前几天正妹我朋友生日,我们一同到相当知名的Rose Marry(螺丝玛莉)义大利面坊用餐,一位台大的朋友对意大利面进行了一次精辟的产品分析。

"像这种奶油培根就是经典款,无论哪一家都做得很好吃。但通常好吃只有在前几口。吃久了就会腻了。""为什么阿?"我在他们面前完全是为什么小子。

"你看,像你点的粉红酱鲜虾鸡肉面、你们亲手做的提拉米苏,都是具有『多层次』口感的食物。第一口惊艳好吃,吃到第十口又有另一种新奇的风味口感”,"以粉红酱鲜虾鸡肉面为例,食材有五种,组合起来就有C(5,2)+C(5,3)+ C(5,4)+ C(5,5)=C( 6,3)+C(6,5)=26种味道。这还不算每次留在口里的余韵。只要食材选得好,搭配得当,每一口都是新的体验。"

约会不是也是这样?

在家查电影时间时,都可以想见等下看完电影后就是吃饭,吃完饭就是逛街,逛街逛到无聊就回家,如果他想要就带你去厚德路,如果你不想要可能就送妳回家。

这种约会基模(Schema)像是脚本(Script)一般存在我们脑袋里,因为地点彼此相接近而容易被提取(Recall)。不过电影院、夜市、餐厅、厚德路都是"都市"类食材,就像是奶油和培根都是"高热量动物系"食材一样,堆叠起来容易腻。怎样制造多层次口感的约会呢?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一次同时"激发不同脑区"。

研究显示,"都市"相关的娱乐,的确在短时间能提供大量刺激给交感神经,容易爽但是也容易累。(Bringslimark, Hartig, & Patil, 2009; Kaplan & Berman, 2010);反之,"大自然"相关的活动可以让交感神经休息,效果甚至与冥想雷同。因此,可以交错安排户外大自然与都市的约会行程(如阳明山温泉+士林夜市+夜景观星)。

谈到冥想,另外推荐可到溪边冥想 (mindfulness meditation)。虽然你可能觉得怪力乱神,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冥想"(有人称内观、禅定或打坐所达到的状态)的确从增进注意力、抒发压力(Tang et al., 2007; Tang & Posner, 2009)、拉进人际关系(Carson, Carson, Gil, & Baucom, 2007)、提升关系满意度、增加关系品质(Barnes, Brown, Krusemark, Campbell, & Rogge, 2007)、降低焦虑依恋与敌意到减少伴侣争吵(Saavedra, Chapman, & Rogge, 2010)都有"非常显著"的功效(我的妈,显著到我都想叫全世界情侣来打坐了)。

因为,这是一种让你的注意力收放自如的训练[8],藉由这样的历程,你能渐渐感受到彼此的连结,以一种更宽大、开阔的心看待自己与关系。


4. "用意义构筑美好记忆"

先前我们实验室在收集恋爱中的记忆研究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问受试者,什么是他们与伴侣相处时感到最幸福的事,大多数"对关系满意"的受试者的回答都是:不论做什么,一起做就是很幸福。

但那些"对关系不满意"的受试者,似乎不论一起做什么,都感受不到快乐,取而代之的是无止尽的冲突和冷漠。不过有一件事的确是可以尝试的:"一起实现一个小梦想或小目标,来重建关系的意义感"。

这个小目标可以是一起编纂一本2010的照片日记(有文字说明那种) 、一起种一棵小盆栽记录他的成长、一起用陶土自创一系列的公仔、一起编舞练舞、合拍一部影片、合写一个故事(可以用故事接龙的方式往返接力)等等。因为这些作业的共通的特色是具有高度的自我涉入(Self Involvement Task),过去研究发现自我涉入的工作可以让人觉得有意义、提升自我价值感(Sandelands, Brockner, & Glynn, 1988; Wiener, 1973)。

以防大家每次看完有感动,却因为忘记了内容,从未行动,所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字串法+联想法)想了一个简记口诀:(4)"义"、(2 )"新"、(3)"层"、(1)"品"
(一心一意想去诚品,找寻有意义、有层次、有品质的新书)。

只是当有一派心理学家致力于发现人生的光明面的时候,另一派的心理学家就会开始费心于扯他们后腿。结果你读了这篇文章,欣喜地领取这四帖药回家熬制服用,发现不但没有用还更糟,他反而在你别出心裁设计的约会中与你吵架。为什么呢?

有三个不得不考虑到的原因:

第一,对方真的喜欢这些活动吗(你可以从邀约时他迟疑的秒数来判断)? 不过你可以用肯定确认句"我们去洗温泉『吧』!"代替疑问句"我们去洗温泉好吗?"或命令句"我们这周去洗温泉。",答应率比较高(Wiseman, 2009) 。

第二,对方是不是不安全依恋者(共占60%)(王庆福, 2000)。若是逃避依恋者,势必比较适合帖1(他们要的是忽远忽近的自由);若是焦虑依恋者,可能比较适合帖4,请斟酌使用[9]。

第三,一起讨论策画吧,也把他的需求考量进去 (例如她最近想赏花,到新社就可能有加分; 但若她期中考提早,可能变成扣分)。

整体看起来,好像"习惯化"很糟很不好,难道我们在关系中期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去油解腻,回到那些美好的曾经?那喝油切绿茶不是比较快?

其实,"习惯"本身的好处是一种"安全感"。如果对方的行为变成完全不可预期,你不知道他今天到底会不会在马路上突然跳起舞来(虽然很新奇)、不知道他会不会突然早到1小时(平常他都是迟到15分钟的那个)、不知道他会不会在半夜跟你说,要到你家楼下弹吉他(这是他平常玩魔兽的时间),那你不是过得很不确定、胆颤心惊?

若习惯在一起会缺乏新鲜感,充满新鲜与刺激又太不安全,要如何平衡两者的拉扯?

是故,要维持一段良好而长远的关系习惯只有一个结论:用八成的习惯维持默契与亲密,用两成的心思来制造惊奇 [10]。让这段关系以安全感为基础(Secure Base),以层次感缔造新鲜度(Novelty)。

注解

  1. 如何决定习惯的好坏呢?你可以自行评估,或是参照习惯心理学的一些评估准则(详参Reference)。
  2. 这也符合白熊理论
  3. 例如,有一个个案之前是男友迷上LUNA2把她晾一边。
  4. 详估狗:走出出轨
  5.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之下,在一定期间内,
    消费者消费某ㄧ项财货的边际效用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你可以参考这篇,就知道若根据经济学的这说法,
    恋爱可能一开始就是一场错误http://www.wretch.cc/blog/promy/13578034。
    其他资讯请Wiki: Marginal Utility, eg:(McCulloch, 1977)
  6. 详估狗:找回最初的感觉
  7. 例子摘要整理自Doug Fields & Todd Temple(1988)所著的" Creative Dating “,
    其中有相当多有创意且令人喷饭的约会方式、49种我爱你的说法、
    省钱的约会、一掷千金的约会、从A到Z的礼物等等。
    台大图书馆有,只是使用前请先确认伴侣的心脏强度。
  8. 因篇幅故无法详述。关于冥想,坊间很多教禅定的团体,
    你们可以先结伴去尝试看看;台大也有相关的社团
    如果你不想跟宗教沾上边,我们这边也有专攻情侣满意度的
    「关爱冥想」录音档( 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 ),可以来信跟我取用。
  9. 如果你不知道对方是什么风格,请来信索取问卷,我们分析完会寄给你。
  10. 比例请按两人性格自行调配,若不知两人性格,请来信索取问卷,我们分析完会寄给你。
  11. 文内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
  12. 所有研究结果与性别差异均只是描述平均值,尚须注意个别差异
  13. 文中他她你妳为行文简便故,可视为随机编排
  14. 其实这篇是很久以前的文章「层次感恋爱」,只是想说情人节来应景一下,顺便正名一下原先很烂的标题:P
  15. 图片引自这里

参考资料

  1. Barnes, S., Brown, KW, Krusemark, E., Campbell, WK, & Rogge, RD (2007). The role of mindfulnes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responses to relationship stres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3(4 ), 482-500.
  2. Bringslimark, T., Hartig, T., & Patil, GG (2009).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indoor plant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xperimental literatu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9(4), 422-433.
  3. Carson, JW, Carson, KM, Gil, KM, & Baucom, DH (2007). Self-expansion as a mediator of relationship improvements in a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Article].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3(4), 517-528.
  4. Cross, SE, Bacon, PL, & Morris, ML (2000). The relational-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relationships. [Artic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4), 791-808.
  5. Fields, DTT (1988). Creative Dating (柯美玲, Trans. 1 ed.). Taipei: Glory Press.
  6. Greenblat, CS (1983). THE SALIENCE OF SEXUALITY IN THE EARLY YEARS OF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2), 289-299.
  7. Hull, C.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8. James, WH (1981). THE HONEYMOON EFFECT ON MARITAL COITU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7(2), 114-123.
  9. Jasso, G. (1985). MARITAL COITAL FREQUENCY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 EST??IMATING THE SEPARATE EFFECTS OF SPOUSES AGES AND MARITAL DURATION, BIRTH AND MARRIAGE COHORTS, AND PERIOD INFLUENC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2), 224-241.
  10. Kaplan, S., & Berman, MG (2010). Directed Attention as a Common Resource for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Self-Regula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5(1), 43-57.
  11. Kinsey, AC, Pomeroy, W., & Martin, CE . (1948).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12. Kruglanski, AW, & Webster, DM (1996). 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 "Seizing" and "Freezing". [Article]. Psychological Review, 103(2), 263-283.
  13. Liu, C. (2000). A theory of marital sexual life. [Artic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2), 363-374.
  14. McCulloch, JH (1977). The Austrian Theory of the Marginal Use and of Ordinal Marginal Utility. Zeitschrift für National?konomie, 37(3&4).
  15. McGregor, I., & Little, BR (1998). Personal projects, happiness, and meaning: On doing well and being your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2), 494-512.
  16. Rusbult, CE, & Buunk, BP (1993). COMMITMENT PROCESS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 AN INTERDEPENDENCE ANALYSIS. [Articl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2), 175-204.
  17. Rusbult, CE, Verette, J., Whitney, GA, Slovik, LF, & Lipkus, I. (1991). ACCOMMODATION PROCESS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 THEORY AND PRELIMINARY EMPIRICAL-EVIDENCE. [Artic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1), 53-78.
  18. Ryan, RM, & Deci, EL (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41-166.
习惯了,怎么办?一起走出恋爱倦怠期 - 科学松鼠会 - 科学松鼠会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