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资讯看点,是松鼠们对资讯频道本周部分文章的解读和点评,资讯频道是在2月底启动的,主要报道近1个月来的科技相关消息,包括有意思的科学新发现/新看法;重要的科研信息;以及时事热点有关的科学话题。资讯选题、资讯评点都由各专业的松鼠们在讨论进行。
有的时候,我们在看过一条科技新闻后,可能还想更近一步地了解一些其中的门道。
资讯栏目希望能通过讨论、每周点评和解读,来尽力搞清这条消息到底在说什么,为什么这条消息能上新闻?它是有趣/有用/很重要,或是推翻了以前认定的事实,还是说其实根本不靠谱?有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也希望能通过大家的讨论,把原本报道中讲得不够透彻/准确的地方进行补充。
而这些,我们希望能通过资讯 + 每周的“一周资讯看点”来尽量做到,前些期的“看点”请看这里。 下面是本周的资讯看点。
知识本身并不重要,今天的结论很可能明天就会被推翻,重要的是科学让我们更了解这个世界。欢迎和松鼠们一起回顾上周的科学资讯。
二氧化碳是好是坏?先了解再判断(7月2日资讯:03至09年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图,CO2逐年增加)
有人说二氧化碳坏,因为他造成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也有人说虽然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虽然全球气温在升高,但是没有确凿证据说明这两件事情存在因果关系。那么二氧化碳究竟是好还是坏呢?白鸟就关于二氧化碳的一些细节问题采访了浙江省气象局的高级工程师晴曦(笔名), 目前正在参与二氧化碳监测的项目。下面的问答,以“白”“曦”简称。
白: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是各气象台点一直都有监测,为什么之前没有人做这样的全球变化图?
曦:二氧化碳虽然有很多测定方法,但具体到全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长期变化,因为监测点要遍布全球,监测时间又要长,其实还是比较难的。现在一般的气象台站没有二氧化碳的观测,近年来在青海瓦里关全球本底站,临安、上甸子、龙凤山和香格里拉区域本底站开展了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观测。
早期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用瓶采样,拿回实验室用气象色谱分析。它不能连续监测,而且样品的保存也比较复杂,数据质控等要求很高。
现在有了在线监测的仪器,就可以实时监测,而且数据非常准确。但这个仪器一百多万一台,维护费用也比较高,国内能配备的实验室也并不很多。目前,全球的二百多个气象本底站正在逐步配置这个仪器,利用这二百多个点的数据,以及利用气象塔对边界层垂直梯度的测量,轮船在海洋的观测,飞机的航测,然后借助模式模拟,就基本可以得到二氧化碳在全球的分布状况。不过它开展的时间不长,而且很大面积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其实还是算出来的,不是实际监测。
而这篇文章里用的方法是,在卫星上,通过光学原理,利用二氧化碳对特定波长的光线的吸收获得二氧化碳的浓度。这种方法当然可以测到全球各个角落的数据,但测二氧化碳浓度时,水气等其他大气成分都会造成干扰,所以这个方法是简单全面但不准确。
不过有消息说,美国正在研究用卫星来监测二氧化碳,我估计他们在算法上有了突破,监测的准确性大幅度提高了。
这次这个研究报告,可能就是拿出了以往多年的卫星监测数据,用更好的算法或者地面数据来做校正,解决了准确性的问题,算出来这样的结果。所以,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长时间和全面。卫星积累了六年的数据,很说明问题。
白:不过二氧化碳浓度一直在升高其实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对它那么关心,测到那么细致呢?
曦: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按照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地球活动估算出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一般叫做“源”,就是文中提到的“排放源”),和海洋、岩溶、生物圈等等“汇”(就是文中提到的“天然储存器”)中的储存量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这两个个数值不匹配。实际上,我们算出来的,应该有的二氧化碳源,比实际测到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加上汇的量大了一些,有一些二氧化碳不知道去哪里了。二氧化碳的监测工作是解决源汇问题的基础工作。而且只有得到准确的二氧化碳全球长时间的变化数据,才能知道对哪些二氧化碳削减是最有效果的,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二氧化碳减排、碳排放交易等等都有重要作用。
这个采访解答了我很多问题,看来长期以来我们就二氧化碳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二氧化碳还不够了解。二氧化碳的测量尤其是全球性的测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沐右所说的那样:
我觉得这个工作的意义在于积累大量的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成分数据,这些对气候研究尤其是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是很有帮助 的。他们网站上的数据显示了清晰的随着一年之内的时间变化的趋势(夏季的二氧化碳浓度低),长期积累下去,他们也许能看到太阳活动强弱对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11年或者22年的活动周期),甚至更长期的时期内各个地方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规律,从中可以获得极为有用的信息。
那么现在科学界都是怎样看待二氧化碳的呢?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庆承瑞:全球变暖与反变暖之争和病态科学》(田不野推荐)。
无辜的地震专家(6月29日资讯:专家没预测出地震,被控过失杀人)
世界上最受累不讨好的工作之一可能就是当地震专家了吧。因为目前的科学还没有办法预测地震,所以他们的存在目前还不能对其他人有直接的帮助。但是,同样由于地震还不能预测,因此一切声称“有地震”或“没有地震”的消息从逻辑上都应该算作谣言,那么专家就有责任出来辟谣,可是还是由于地震目前的不可预测性,所以“谣言”偶尔也有撞上的时候,那么地震专家这时候就倒霉了。
地震预测现在不能精确地做甚至粗略地做,但是对地震的机理、板块的构造进行研究,对各种稍微靠谱的预报方法适当投入进行研究,这些努力都是应该的。天气预报的建立也是化了很多的时间金钱和努力。很多不靠谱的预报方法也应该批判。但是度的问题上很难把握。(沐右)
那么我们究竟该相信预报吗?养那么多地震专家有什么用?沐右觉得大家还是要把握两点:“1.地震现在是不能预报的 2.地震学家是在尽力工作寄希望将来能够预报地震的。”现在连天气预报都常常不准确,我们暂时还是不要幻想地震可以预报了。不过地震局也不该总是指望公众自觉了解地震知识,科普一下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这之前建议像moogee说的那样,先“雇佣一个好的媒体咨询公司”,改善一下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迟来的碳14(6月28日资讯:利用碳14确定古埃及历史年代)
用碳14检测古代文物或者古代生物的年代早已成为常规检查,以至于咱这些门外汉都知道要用碳14。可是这大名鼎鼎的埃及文物怎么这么后知后觉,直到现在才用上这种检测呢?看看沐右怎么说吧。
关于碳14确定古埃及历史年代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文章中说的“说实在的,碳14测龄法是考古学家们的通用方法,但由于埃及禁止文物出口,而其国内又缺少高精度测龄的仪器,以至于这项早就成熟技术迟迟未能应用到古埃及 考古中。三年前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兼数学家拉姆赛(Chistopher Bronk Ramsey)领衔开始进行埃及文物的碳14测龄工作,他收集了来自欧洲和美国博物馆中的211份文物样本。”这一段话。埃及没有能够高精度地检验碳14 的仪器,而由于政策的原因埃及之外的研究者又没有足够的样品。因此,大家关心的古埃及历史年代的问题难以得到回答。不过欧美其实还是凑出来了足够的样品:历史上从埃及巧取豪夺的大量埃及文物。其实这个事情本还有另外一个解决办法,欧美完全可以给埃及出口这样的高精度仪器,或者运一台仪器去埃及做测量,不知道为什么没这样做,可能也是出于欧美的出口政策等问题吧。政治纠结下的考古研究,巧取豪夺来的样品,真不知道这个是幸运还是不幸。咱们还有大量的文物在欧美的博物馆里面呢。
历史生物学?(6月30日资讯:全世界犹太人“血脉相连”)
看到上周资讯说研究发现犹太人都有一段共有基因,网友墨叶留言:“这个用来做什么,定向的基因武器?”不过他可能要失望了,科学家没有那么危险,他们只是喜欢上了研究历史。
这项研究的目的文章其实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就是研究犹太人迁徙和繁衍的历史。通过对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进入中东和整个欧洲的,也可以了解历史上犹太人是否和其他族群有过基因交流。针对某个特定的人种制造基因武器是完全不现实的。(拟南芥)
有没有一个交叉学科叫做“历史生物学”?
御宅核试验不靠谱(6月29日资讯:科学娱乐:布鲁克林“宅男”DIY核聚变反应堆?)
总是有人试图在家中DIY各种核实验,但核实验显然是复杂的。资讯中所谓的核反应堆即使真能实现聚变反应,很可能输出能量也远小于输入能量。
哈林坚持认为还必须要找相关核实验员核实,“是因为得大约知道这样的反应需要在什么样的真空度下进行,多高的电压,什么浓度的He3。知道以后,跟那个新闻对照一下,就能大概知道那里面是否有可能是核反应。视频里,通电后chamber发光,然后就说是有核聚变,太草率了,我要是非说是等离子体呢?”
沐右认为“发光应该就是等离子体。视频里那个人说发生反应是从chamber上拿起来一个可能是探测中子、质子辐射的管子,说有很多气泡说明有反应产物。我也不知道他的实验条件下能否发生核反应,但是这个东西肯定不能用来搞新能源。”。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