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作者:Ent

philosophy science

【Does philosophy or science have all the big answers? 图片出处:http://www.theguardian.com/】

本日志是针对科学是什么?将来科学是不是会攻陷艺术?》 这个问题的答复和整理。顺带掺点儿私货。

有些东西在之前的帖子里也写过。

1

本科时候我选了张祥龙老师的《哲学导论》。其实内容绝大多数都还回去了,但老师在课堂上下的定义我还记得:哲学是“对边缘问题进行理性探索的学科”。

既然是理性的,那就不应该和科学发生本质的冲突。(可供参考的文章: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必有一方是虚伪的

而既然面向的是边缘问题,那就意味着它永远会走在科学前面,但也意味着它应该不断将不再边缘的领土让给其它学科。

泰勒斯时代,天文是哲学的领域,托勒密时代天文学已经可以自立了。

亚里士多德时代,博物也是哲学的领域,到了近代博物学同样自立了,并具体化成为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等领域。

当下我们所看到的,是“人性理论”正在走向自立。柏拉图康德维特根斯坦这些人绞尽脑汁试图总结出的人性规律,正在由神经生物学、行为学、心理学、演化论和博弈论等学科逐一展开。当然,这对哲学家来说不是很舒服,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It's time to move on.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人文学科领域。事实上不仅哲学,相当一部分学科都会孕育出新的学科,只不过哲学作为“一切学科之母”,见证的成长最多而已。

所以,说“科学攻下了哲学的半壁江山”,这个说法我是不赞成的。这只是孩子长大了要离开母亲而已。会不会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离去,留下母亲独身一人?我不知道,但就算有这么一天,也是极其遥远的。

2

但是科学除了逐渐接手哲学的领域之外,还总在试图插手传统上的“非理性”领域,比如艺术。这其实也不稀奇,哪个学科没越过界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计算机作诗/作曲。

华兹华斯说,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目前计算机显然还不能模拟人类情感,它们所用的手法无非是研究现有的人类语料,对其进行分解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尽量用一些较大尺度的规则来约束。

这样的手法能产生出什么呢?David Cope编制了一个名为EMI的程序,用来“创作”历史上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所用的基本原则正是分解-重组,而其成果已经可以蒙骗相当一部分听众——甚至包括一些专业人士。候世达在《如聆巴赫》一文中表达了他对此的担忧:

“触及我心灵最深处的东西……可能可以被简单的机制有效生产出来,这样的机制要比产生人类灵魂的复杂生物机制简单数千倍……令我产生了巨大的担忧……我悲观地罗列出了下面三个原因:
(1) (比如说) 肖邦要比我想象的浅薄得多。 (2) 音乐要比我想象的浅薄得多。 (3) 人类灵魂/心智要比我想象的浅薄得多。 ”

类似的,《一种宋词自动生成的遗传算法及其机器实现》这样的论文,也以相近的思路对宋词给出了生成方案。

也许候世达过虑了,EMI毕竟是仿作。人类情感的表现方式不计其数,用重组获得一个“崭新”、“肖邦风格”同时“不令人觉得情感空乏”的作品,并非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我的猜测是,在计算机获得人类情感之前,它们无法完成真正的创新——发现一种新的人类体验,或者为一种旧的人类体验找到全新的表达方式。

但是,这个分解和重组的创作手法,也不是计算机发明的。每一个初学写诗词或者谱曲的人都尝试过堆砌辞藻,甚至有些人终生都只停留在这一步。有些人依靠拼凑和堆磊甚至可以成名、可以发大财、可以成为青春偶像,也许文艺界对此忿忿不平,但又没有一个简明有效的办法来告诉大众:这是堆出来的、是浅薄的。

可是我们现在有了计算机程序。不是大家都觉得计算机低人一等吗?那正好,我们用这些低贱的、机械化的程序也能制造出外表华丽、像模像样的文字和乐曲。对于那些依赖拼凑的文艺创作者,还有什么比这个打击更大的呢?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去伪存真呢?把那些用堆砌模仿抄袭来沽名钓誉的人剔除出队伍,留下真正的伟大创新者,这难道不是文艺界几千年来的梦想吗?

和哲学的情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同样发生过了:摄影技术的诞生。它把那些只会技巧的人踢出艺术家的行列,同时又促生了一大批抛弃写实的伟大画家。我相信,诸如计算机诗词这样的成就,也会产生类似的结果。

3

但是,如果计算机真的掌握了人类情感又怎么办?如果人类情感真的被还原成了更低阶的东西又怎么办?

如果考虑情感的起源和作用的话,这种情况其实是可能发生的。

我们都熟悉一个现象:对某种事物的判断,第一印象往往是完全受感官支配的,但时间拖得越久,理性判断的成分就越大。于是我们习惯地认为,情感和感官直接相连,是低级的;而理性则是花时间处理“原始”资料的后果,是高级的。可为什么未经处理的原始材料反而会产生更强烈的冲击,并且往往淹没了理性呢?不合理啊。

但事实上,如果“高度适应环境的心灵乃是生存和繁殖的终极器官”(D.S.Wilson语),而情感和理性思考都能直接引导人类行为,那么二者大概都是有用的,区别只是在发挥作用的场合和前提条件。

毕竟在EEA里面,快速反应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无法对每一个环境都先理性分析再做出抉择。简单的情景,本能反应可以解决(比如见了狮子就跑);不着急的场景可以理性分析。但是复杂而紧迫的场景呢?譬如一个族人受了伤落在后面,帮他逃跑会拖累自己的速度,可能威胁自己的生存。这时是帮还是不帮?

友谊、同情、爱、怜悯什么的,都是在这种场合下才能发挥真正的用场。用演化博弈论或许可以找到一个最优策略,但是古人当然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做。被自然选择留下来的也许只是简单的几个原则: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

或者,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其实就是打包了的理性,是对于复杂收益方程的一个快速的近似解,恐怕从某种意义上,这个策略比单纯的理性还要高级。难怪很多时候,这个解的优先级是高于具体的理性分析的——尤其是时间紧迫下的第一反应。

而如果这样的收益方程能够用高速计算机瞬间得出最优解,那么人类理论上就不需要依靠感情来做出判断了。

这是一个糟糕的未来吗?

有一种可能是:感情因为不再生死攸关,而被人们遗忘。

但同样的可能是,感情因为不再关乎存亡,而得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猎人站在旷野上时,心目中必须对猎物有一个精确的描绘,否则就要饿肚子;但是当他围着火堆坐在夜色下的山洞里时,他却可以自由地将脑海里的一切画在石壁上,而不必担心有任何不良后果。事实上,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正是和人类直接存亡脱节的后果。

我不知道哪一种会成为现实,我甚至不敢说哪一种更好,因为我个人的好恶对未来大趋势是毫无意义的。但至少,当人意识到未来不止一种可能时,总是会有成就感的。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