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PanSci
【开放街图(Open Street Map)社群在海地震灾时迅速绘制精确地图,对救难团队有很大的帮助。(图片来源:Haiti Crisis Map)】
作者:李天申, 国立台湾大学公共行政博士候选人
资讯,是灾害管理的关键要素。台湾地处太平洋西缘,也正好是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台风、洪水、土石流、地震等灾害的频率高,可说是「多灾多难」的地方,灾害的资讯管理极为重要。
就功能来说,政府需要灾前的预警资讯与灾中的灾情资讯,才能判断哪个地区的居民要疏散撤离,以及知道要去哪里救灾和调度资源,从而作出正确、快速、有品质的决策。台湾政府的灾害管理工作,分散于中央与地方的许多权责机关,近年导入资讯化的作业模式,包括:行政院建置「中央灾害应变中心应变管理资讯系统」,以及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建置「灾害应变决策辅助系统」。未来,行政院将进一步规划「防灾云」。
普罗大众也有灾害资讯的需求。人们要知道可以去哪里避难、目前灾情的状况、亲友是否安全、日常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灾区缺乏哪些物资和志工等等。关于这些资讯,政府以前主要是透过电视台、报纸和广播来发布,但随着资通讯设备的普及化,许多从事防救灾任务的机关已透过官方网站,甚至开发App来提供民众最新的资讯。
然而,政府从事灾害防救的能量有限,即便已导入资讯化,仍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力。举例来说,灾情通报的电话受理以及资讯系统的讯息登录,仍有赖于人工。一旦大量的报案电话同时涌入119或110,警消单位就会「被打爆」。当受灾者向政府通报受阻,就会利用社会媒体,比如透过Twitter发布讯息、将灾情的影音图文上传到YouTube或Facebook。然而,民众透过网路来通报灾情,讯息的传递速度快,某种程度上可弥补官方通报体系的不足,但也容易形成资讯重复、真伪难辨的情况,成为主管机关的另一负担。
2009年的莫拉克台风,是社会媒体、民间资讯志工发挥救灾功能的好例子。莫拉克风灾期间,台湾数位文化协会便派出数十名资讯志工,与中央与灾区县市的灾害应变中心合作,协助政府汇整网路上的灾情资讯,并透过单一的网站,整合性地揭露不同机关的官方资讯。
美国国土安全部于2008年元月提出的《国家回应架构》(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 NFR)中,明白揭示国家在因应灾难时,非政府组织除了要援助有特殊需求的个人、结合志工,也必须作为各级政府间的沟通介面。换句话说,非政府组织必须协助各级政府,在层级节制的结构中即时、有效地传递资讯,使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台湾数位文化协会与政府合作的公私协力模式,在重大灾时成功打通政府与人民的资讯流,正符合这趋势,足以作为未来推动灾害资讯管理的重要范例。
总之,因应重大灾害的爆量资讯,政府与民间必须携手。在具体的作法上,除了建置与持续优化政府的资讯系统,也应建置防灾云、开放资料,以及结合社会媒体,并打造灾害资讯志工体系,以因应不知何时又会到来的巨型灾害。本专题将带领各位读者,介绍灾害应变决策辅助系统、防灾云端,以及社会媒体于灾害管理的发展与运用实例。
本文原发表于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科技大观园「科技新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