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作者:PanSci

【design by Amorphia Apparel】

作者:逆旅

在上一次人类又再度逃过世界末日预言之际(2012/12/21),作为一名科宅,我很荣幸能担任「末日之恋」的其中一位讲者,和两性心理学专家海苔熊、哲学鸡蛋糕蛋糕铺老板朱家安,一起从心理学、哲学和生物学(当然是我)谈「什么是爱?」。

Q&A时间有读者问到「你对『喜欢看正妹』这现象有什么看法?」(当然,确切的问句我记不得了,不过大概是这样),我还真一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我喜欢看正妹,正妹的确也能从演化解释一些优势,但那似乎也不是一切,否则这世界上不符合演化上认定「正妹」的人不就找不到伴了?可是我也在谈论相关的研究,那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怎么看待『喜欢看正妹』这现象?

我读过一些人类或者动物性择的研究,那些非常符合经济学逻辑的算计;演化就像一位严苛的裁判,只有当子代数量最大化,成功传递下来的基因才得以保留。每位研究性择的演化生物学家俨然成为一位动物的两性专家-或者说是性择竞赛的顾问,讲授不同社会结构的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能够达到子代数量最大化-或至少,将基因传承下去。

人类,Homo spiens,在「行异营性性的多细胞生物」的定义下,被定义为一种动物。既然身为一种动物,人类不大可能完全不受演化的摆布(可以参考〈人类仍受天择摆布吗?〉一文,或《BBC知识》国际中文版第10期)。人类也受「崔弗斯–威勒德假说」(Trivers-Willard hypothesis)的影响,在环境艰困时较可能产下女婴;较容易被对称、或和自己相似的脸孔吸引;女性易受低沉嗓音的男性吸引;主要组织相容性複合体(MHC)差异大的异性较可能彼此吸引;费洛蒙左右着人类的选择伴侣的对象……(参考《精子战争》、《性的历史》、《第三种猩猩》…)这些经由严谨科学研究过程得到的结论,真的就是我们在挑选伴侣、恋爱、或甚至说找寻「真爱」该遵行的指南吗?

「『爱』是什么?」这是人类千年以来不断在思考的问题,同为人类的科学家当然也想找寻答桉,而科学家擅长以「科学」作为解答的工具。

不管你是不是科学家,只要熟悉「科学方法」都会发现科学并非万能,科学对于自然万物的解释有诸多限制。它只能解释能重複出现的现象(再现性)、能普遍被人类感知的现象(感官经验)、可以验证的现象(实证原则:任何不可验证的陈述都既非真,也非假,而是没有实在意义)、符合统计上的可信度、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 而只要一隻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等等。

在面对真实世界时,科学这工具显得简陋,但却又是我们手上拥有最好的工具,也就被将就用来研究人类的「爱」。但是「爱」太复杂,所以只好限制研究范围在「两性的彼此吸引」,而「两性的彼此吸引」有很大一部分又跟「性」有关;「性」又脱离不了演化,这是为什么很多解释「两性的彼此吸引」的研究这么的「那个」。

讲到这裡或许你已经发现,我们怎么能够认为在诸多控制的因子下得到的科学结论、或者经由一小搓人,甚至是在其他动物(比方:实验室的白老鼠、果蝇)身上归纳出的研究结果,足以解释人类两性的彼此吸引?更别提是了解人类的「爱」了。即便有再多探讨人类两性彼此吸引的研究,三两天就刊登在报纸或者PanSci上,那些探讨人类「爱情」的科学家、或者这些研究的忠实读者,对于人类的「爱」仍一无所知。

科学家是一种明知道自己无法触及「真理」,却又死命朝「真理」前进的人;是一种天命、一种狂热、一种来自内心的驱使,可能有点像着魔,所以这裡先不讨论为什么科学家明知不能了解人类的「爱」却又一直去研究。这里要讨论的是:科学家该怎样呈现这些研究?以及大众该怎样解读这些研究?(这也适用于「爱情」以外的科学研究议题,包括公众议题有关的研究)

科学家

在观察到一个现象之后,科学家会提出问题,然后提出假设,再设计研究方法来验证假设,如果研究结果和假设相符,那么就成了一套能解释现象的说法;如果研究结果和假设不符,那么就重新设计研究方法,或者修改假设。上述过程就是科学方法。

举例来说:一位科学家观察到(或者精确来说是「注意到」,因为大多数人都能观察到,但只有他注意到了这现象)-「异性会彼此吸引」。于是他可能提出问题:「为什么他/她要选她/他?而不选别人?」或者问「他们彼此是怎么吸引的?」。那么他可能提出的假设是「他们会选择外表对称的对象,反映出对方优良的基因」或者是「他们会选择免疫系统和自己差异较大的对象,好生下免疫系统组成较多元、较能抵抗病源的后代」;然后再选定研究方法,看是要调查既有的夫妻档,或者搭配免疫检测作问卷调查……讲到这裡,你应该已经发现这套流程没有想像中的「客观」;科学家会对于哪个现象感兴趣、提出怎样的问题假设、设计什么样的验证方法都受到他个人经验还有成见的左右。

那么,科学哪裡客观呢?科学的客观在于验证的过程-无论验证之后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原先假设,科学家都得接受。也就是说,验证的过程设越是客观,越可能避免主观所造成的对世界的误解。科学家在了解世界是同时带着成见(主观经验)还有开放的心(能接受被研究结果推翻假设,或接受被别人推翻已成对现象的解释)。

在费尽千辛万苦反覆验证得到一则研究结果之后,科学家该如何向大众展现?

一则研究2万光年外黑洞的形成或许对大众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是一篇「催产素影响人类伴侣忠诚度」的研究,就可能被错误解读为「合理的偶外交配(extra pair copulation)」(外遇的那方就是脑中催产素浓度较低)。在其他公众议题相关的研究结果也面临一样的风险,假设(只是假设!)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均温在地质史记录的波动范围内」,那么会不会成为忽视环保政策的论述?此外,就算看来跟公众议题无关的研究,也未必就不会被引用,达尔文当初也没料到演化论会被曲解支持种族净化。

科学家该有一定的公众意识,在《这个不科学的年代》中,费曼(Richard P. Feyman)也提到:「当科学家被告知他必须为自己对社会的影响负点责任,一般指的都是科学的应用部分。如果你研究的是核能,那么你必须明白,它也能用在对人有害的用途上。因此,在某些科学家的讨论会中,你会预期这将成为最重要的议题。」

除此之外科学家和你我一样有自己的信仰、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立场,也会(也应该)提出科学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不同的是,科学家的发言对于非科研背景的大众来说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比我们更了解这议题」的资讯,也就更可能左右人的行为,或者甚至是公共政策的方向。

科学家必须清楚自己是在什么场合发言,如果是在课堂、演讲、报纸专栏…,就该谨慎切割个人的信仰、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在科学之外,在表明个人意见时提醒受众那是个人意见。如果可以,也要提及其他论点的看法,但未必须要详细呈现,只是要让受众明白不只有一个观点。比方谈论演化论时,尽可能也提到神创论怎么说,两派说法的争议点在哪。

当然,科学家也可以大声疾呼,表明自己的信仰、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立场,那的确能发挥影响力,不过代价可能是失去大众对这位「科学家」的信赖度。再说不同领域有不同领域的专业,公共政策是别于科学以外另一门深奥的学问,化学家就别自以为懂,插手教育体制(当然,不排除化学家也精通教育这门学问的可能)。

大众

大众在面对问题时,最想知道的总是「我该不该这么做?」或者「我该做什么?」。很可惜,科学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大众除了该认知科学的侷限还有科学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认清科学无法替道德问题下决定。

科学能回答「如果我做这个,会有什么后果?」,但至于「我想不想这后果发生?」就是个人的道德价值判断了。举例来说,脑神经学家发现,想起逝去的恋情大脑的痛觉神经会有和被热咖啡泼到一样的反应-这是科学。但是要不要让另一个人因为失恋而承受这样的「痛」,就是个人的道德判断。或者,统计发现,男性和固定伴侣以外的对象性交,有较高的猝死风险,但值不值得冒这风险,就是个人的价值观了。

所以,我认为大众不该要求科学家判断「该不该这么做?」,甚至,大众应该根基在科学家提出的科学证据上自己做决定!

后记

回到「正妹」这件事。我是一个爱看「正妹」的科宅,或许因为那些「正妹」外表比较对称、比较符合我的印痕辨识的特征…等等,这些科学家提出人类爱看「正妹」的原因都无关「我就是爱看」的事实。但是如果你问我会特别挑正妹交往吗?我想比起正不正,跟我有相似的价值观、能一起经营关系、一起宅起来打Game…等等会是我优先考量的因素吧?

从“科技宅看人类性择研究”谈“该如何解读科学研究” - 科学松鼠会 - 科学松鼠会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