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作者:量子熊猫

口吃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语言障碍。其实很多人经历过类似口吃的状态,小时候第一次当众讲话,紧张很可能让人口吃。但是对于口吃患者,这种状态却挥之不去,越是需要语言能力时,紧张常常让他表现的越发糟糕。

通常所说的口吃对于听众来说,是说话者在音节、词汇、短语或句子之间没有意义的停顿或拉长音,对于有些口吃患者,问题在于他们总是重复某个音节,停顿和拉长音只是他们不自觉形成的习惯,旨在掩饰这种尴尬的重复。而对于说话者本人来说,除了恼人的语言不流畅,他们还在体验恐惧、羞耻等负面情绪。

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两个人有口吃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口吃的困扰,从被小朋友模仿取笑,到真真正正的职业受阻——高考前的体检,医生会让学生们念上一段文字,然后在是否口吃一栏填写上你的信息;而你会发现,有不少专业都表示不接受口吃问题。

这样的遭遇也发生在大人物身上。英王乔治六世在二战前继位,在与德国宣战之日曾发表过著名的演讲。可是这位国王从儿时起却是一名口吃患者,作为王室成员和公众人物,他在公开场合讲话都非常困难。直到一位语言治疗师用心理放松和语言训练双管齐下,才让他缓解了症状。这个故事在2010年被拍摄成了电影《国王的演讲》,赢得了多项奥斯卡大奖。片中,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和国王一起回忆了一些口吃患者常见的经历:他儿时是左撇子却被矫正成右利手,生活在父兄的阴影下,度过了紧张的童年。诸如此类的印象似乎暗示我们,口吃的形成与童年经历有关。而恐怕我们的家长小时候也曾经警告过我们,例如不要学结巴说话,要不就变不回来了。

是这样的么?口吃的成因来自于紧张的童年,还是顽童的一次模仿?

过去这半个世纪,我们对神经、基因等决定我们行为因素有了全新的研究手段,以至于发现看到了我们身上过去不为人知的问题。于是,我们发现孤独症不是智力缺陷,而是有着不同的神经基础;有些孩子考试成绩不高,阅读有问题,其根源是阅读障碍。对口吃的认识,也从了解症状,到了开始关注它“到底是什么”的阶段。而认识口吃采用的办法,从传统的分析语言特点,到了能看一看大脑与基因的问题。

早期针对口吃的神经研究,把目光投向了人脑的右半球。早在六十年代,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等科学家就研究了人脑两半球功能的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作脑的单侧化。一系列研究发现,负责语言功能的脑区集中在我们大脑的左半球,而右半球有一些脑区和情感、图形能力等有关。八十年代的口吃研究,使用脑电图(EEG)技术,发现口吃患者在说话时右脑更为活跃。于是很多人猜测,口吃者的问题在于右脑的过度激活和左脑的活动不足。但是一位叫布罗恩(Allen R. Braun)的学者却在1997年指出,口吃患者右脑活动更激烈,可能是一种补偿作用,问题的根源,还是在负责语言的左脑。

拜新技术所赐,研究者开始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口吃者大脑激活的状态,可以更精细的观察大脑不同部分的活动情况,尤其是过去很难观察的基底神经——它们深藏在大脑底部,而核磁共振却能给整个大脑拍3D图像来观察。靠着这些技术,大量的研究开始锁定了一个神经网络:基底神经节-丘脑网络。这一网络,特别是其中连接的左半球额叶运动皮层、辅助运动区等脑区,很可能和口吃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口吃患者做看图命名、句子产生等语言任务时,他们的上述脑区常常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良好工作。

然而,我们对这种不良状态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尽管大部分学者都确认存在这些脑区可能有问题,但是哪些状态意味着口吃却不甚清楚。有些神经科学家推测,不良的工作状态可能意味着控制行为、抑制干扰的执行功能存在缺陷;有些则倾向于归结为控制气流、咽喉和口腔运动能力的问题。究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还莫衷一是。需知,语言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很多脑区都会参与进来。虽然我们意识到,口吃的问题不是小孩“学结巴说话”就会发生的,却有更复杂的因素,我们还不清楚。

另一个研究口吃问题的路径是基因。统计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口吃,如果家中有口吃病史,患有口吃的风险也会加大。这些数据都暗示我们,基因问题可能和口吃有关。2010年,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五百多位来自英美的口吃患者,以及百余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口吃患者;一部分巴基斯坦患者的家中有多为口吃患者。通过研究这些患者的基因,研究者确定了3个可能和口吃有关的基因:GNPTAB、GNPTG 和 NAGPA,在这些基因上存在突变,很可能导致口吃。

读者可能会疑惑,虽然我们对口吃的认识深入了不少,但是研究到此,似乎很多基本问题还是没有弄清。

但是,这些新的认识正在帮我们揭示人类语言的机制,并且可能帮助口吃患者。我们知道,很多人在幼年的轻度口吃,随着年龄增长会缓解。同时,口吃是一种预后很好的语言障碍,也就是说,如果能尽快进行矫正,很多孩子的口吃问题不会延续到成年。如果我们能发现口吃问题的神经机制或者基因突变,就会为口吃问题的早期筛查提供帮助,提早对可能口吃的儿童进行干预,很有可能帮助他们摆脱口吃的困扰。

同时,人类的语言是一个极为神奇的现象。地球上的种种动物,只有人类演化出了语言的能力。至今我们也不知道语言的起源到底是什么。但是很多研究者都相信,我们的大脑有着语言学习的先天能力,也会被语言所塑造。例如著名语言神经科学家平克(Steven Pinker)就认为,人类的语言关键期就是一个大脑为学习语言特别优化的时期。口吃患者在童年表现的语言问题,很可能帮助我们揭示语言学习的特别之处,从而揭示更多语言的秘密。

对于有口吃的朋友,或者发现孩子口吃的父母,好消息是,情绪问题和智力问题都和口吃没什么关系。大量的研究证明,尽管一些口吃儿童在其他语言能力上也表现的差一点,但是口吃儿童的智力不成问题。有口吃问题却创造了伟大智力成果的名人也不在少数,从《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数学家刘易斯·卡罗尔,到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而我们过去猜测童年的情绪创伤可能引发口吃也是没有道理的,口吃患儿遭遇的情绪问题和正常儿童没有差别。

而对于口吃患儿的父母,最后还有几条建议:口吃的预后很好,只要尽早矫正,很多孩子都能说话流利。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说话开始有口吃的问题,请不要着急,更不要斥责他们。试着减慢和他们沟通的语速,提示孩子“慢慢说,慢下来再说一次”,多多使用身体语言和表情,一次只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孩子的问题比较严重,就向专业机构咨询。记住,你看到的只是孩子语言不流畅,而他或她正在经历紧张、恐惧等糟糕的情绪体验。因此,不要责怪或嘲笑他们。这一点,任何人面对口吃的朋友时,都应该注意。

已发表于2013.2《时间线》

用bShare分享或收藏本文

口吃,不仅仅是语言问题 - 科学松鼠会 - 科学松鼠会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