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作者:科学松鼠会

11期海报

转基因这三个字,对很多人是最熟悉的陌生词。

围绕着转基因技术的争议声常常回响在耳畔,但技术门槛似乎令风险评估变得无比困难。

转基因技术到底安全吗?除了安全性,还有其他争议点吗?

来本期的科学报道工作坊,共同讨论,彼此解答,欢迎分享你所知的一切,让我们对转基因了解更多!

讲师与嘉宾

讲者

刘铮(@光猪刘壮士)(左),《新京报》资深记者。1973年出生,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1999年进入媒体圈,在《新京报》供职8年,曾在全国都市报唯一科普类周刊《新知周刊》任首席记者。从2010年开始,刘铮开始关注转基因的话题。曾经写过转基因抗虫棉、菲律宾转基因农业等有影响的文章。期间,刘铮参加了贾鹤鹏领导的转基因科学报道小组,在《科学新闻》周刊上发表了系列转基因科普文章,他主笔的《转基因媒体手册》也即将出版。

黄大昉(中),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导。196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曾以访问科学家身份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微生物分子遗传研究3年。1995年―2005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农业部农作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谢默超(右),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任果壳网“谋杀——现场——法医”主题站编辑。2012年间参加了多个转基因交流活动,包括在菲律宾举办的亚太农民转基因技术交流会议,农业部发起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全国记者研讨班等。

 

“转基因”对你来讲意味着什么?是解决人类粮食危机的划时代技术手段?还是让你心中疑虑重重的充满未知风险的“非自然”产物?抑或是你只想敬而远之 ,由现代科技所孕育的妖魔邪祟?

在本期科学松鼠会?科学报道工作坊的互动环节里,以上几种态度发生了直接的碰撞,也达到了这期工作坊的预期目标:“共同讨论,彼此解答,欢迎分享你所知的一切,让我们对转基因了解更多。”。

态度和事实

在转基因领域,最不缺乏的可能就是来自各方的声音。有必要强调的是,只有立足于事实之上的态度,才可能禁得起推敲,这也是发声者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本节内容整理自《新京报》资深记者刘铮(@光猪刘壮士)的现场演讲及PPT。

什么是转基因

转基因的传统定义,就是把一种生物的一段基因编码,移植到另外一种生物体内。

基因枪【这就是基因枪,转基因技术要用到的工具之一。】

转基因的英文直译是Transgenic——注意,这是值得商榷的。有些所谓转基因作物并未真正地把外界的基因转过去,可能只是对已经有的基因做一些修饰,更确切的说法是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也就是“基因修饰生物体”,这个中性词因为反转人士长期的集中攻击,现在相关产业的人又造出来一个新词Biotech,即生物工程。曾经有研究者在超市门前做调查,倘若问受访者会不会食用GMO?结果是肯定回答的人不到60%,但如果问你是否接受生物工程产品?会有80%的人会接受,虽然实际上二者是同一种东西。这也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在网上想搜索转基因的负面信息就搜索GMO,如果想搜索正面信息,就搜索Biotech。

转基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人类运用转基因技术是为了达到某些实用目的,这些目的各不相同,经过改造的基因也各不相同,所以对于“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个案分析”是讨论转基因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

举两则常常被讨论到的转基因作物例子,首先是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耐除草剂主要是指对草甘膦和草丁膦类除草剂的抗性。转基因作物里的CP4 EPSPS酶在植物体中可以起到和草甘膦干扰对象EPSPS酶相同的作用,从而赋予植物对这种除草剂的抗性。

另一则例子是抗虫转基因作物,抗虫转基因作物能产生“Bt蛋白”。这种蛋白由于在昆虫体内有特异的受体,因此能够选择性地杀死昆虫,而在哺乳动物的肠道中无毒性作用。比起无差别杀死多种生物的农药,bt蛋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是有优势的。

如果想了解更多对于转基因技术在和食品相关领域的运用,可以参看下列两个网站:

转基因指南网:http://www.gmo-compass.org,环境风险评估中心网转基因作物数据库:http://www.cera-gmc.org/?action=gm_crop_database

转基因领域的数字

转基因农业的发展数字表明,转基因农业在从开始大规模商业运动到现在的16年里,一直在稳步发展,在一些农业作物领域成为主流技术,显著影响了世界市场的格局。

 转基因作物增长曲线

【世界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布的地图和转基因作物的增长曲线。】

上图显示了种植转基因作物国家的分布,深绿色是有转基因种植的。一共29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增长是非常迅速的。而且大家可以发现,最主要的美洲农业国家基本上都种转基因作物。美国、巴西、阿根廷是转基因作物种植最多的三个国家,也是三个最重要的农业国家,其实他们倚重的农业科技就是转基因,然后就是印度、加拿大,咱们排在第六。

 已上市的主要转基因作物

【已上市的主要转基因作物。】

从上图可以看到棉花和大豆,基本上已经转基因化了,82%的棉花都是转基因的,75%的大豆都是转基因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豆转基因75%的比例并不能反映超市里的情况。最保守的统计85%在超市里的大豆油都是转基因的。这两种作物已经是主流产品。玉米目前只有32%转基因的,而实际上也在转基因化。去年我们国家进口了大量的阿根廷的转基因玉米,阿根廷利用转基因玉米在中国挣到了大笔的外汇。

美国人是否吃转基因食品?

答案是肯定的。

 美国人食用转基因食品数据表

【美国伊阿华州立大学转基因农产品生物安全学院(BIGMAP)农艺学教授杰弗瑞·沃尔特(Jeffrey Wolt)提供的美国人食用转基因食品的数据表。】

美国的食品安全测试是以非常大的安全系数来测试转基因食品的。值得关注的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规定,已经过安全性检查的转基因食品原料不必在制成品外包装标注,同时,又对标注“非转基因”进行了严格限定。因为转基因食品原料价格便宜,多数生产者选择采用转基因原料,同时不标注,以避免消费者的负面印象。

 为了在贸易战中取得优势,FDA的规定,实际上是用立法的手段,来阻挠标注非转基因,法律规定了很多条对标注“转基因”的限制,以至于很难有什么食品标注非转基因。所以,在美国商场里很难说哪些是转基因、哪些是非转基因。结果是,在美国绝大多数人每年都要吃很多转基因的食品。美国通过立法来获得的这种结果。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欧洲和日本并没有禁止转基因

欧洲和日本在转基因的标注和禁止上有严格的标准,相对美国的国家和一些转基因生产国家更为严格,但目前欧洲已经批准了34种转基因作物,日本也允许了44种。

我国的转基因作物和市售的转基因食品

截至目前,我国共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植物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 1997年发放的耐贮存番茄、抗虫棉花安全证书;
  • 1999年发放的改变花色矮牵牛和抗病辣椒(甜椒、线辣椒)安全证书;
  • 2006年发放的转基因抗病番木瓜安全证书;
  • 2009年发放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安全证书。

也就是说,我国现在合法商业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Bt转基因棉花和抗病毒转基因木瓜,以及一些观赏花卉。棉花有71.5%是转基因的,而木瓜有99%是转基因的。其余已发放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植物未大面积应用。

最重要的就是木瓜,已经有99%都是转基因的。基本上大家吃的所有的木瓜都是转基因的,不管转基因与否,这东西都是不能起到丰胸的作用的。

我们国家在转基因证书的发放上比欧洲要保守得多,我国规定原料为转基因农产品的食品必需标注。现在大家比较关心是哪些食品是转基因的,其实,在超市里买到的绝大多数大豆油都是转基因的大豆油,我们国家没有产转基因大豆,原料都是外国产的;绝大多数木瓜都是转基因木瓜;我国给12种转基因玉米(其中有11种用于人类食用),3种转基因大豆,一种转基因甜椒和一种转基因大米(国产)颁发了食用(和/或)饲用安全证书;国内现在转基因大米还在商业种植实验阶段。

基于事实的推论

转基因作物是惠农的。从转基因在农业中的运用可以看出,现有的转基因技术运用几乎全部是对作物的生产起到正面作用。这类技术受到农民的欢迎,这也是它的运用发展如此快速的原因。

而网上传说的“种植转基因使印度农民自杀”、“种植Bt玉米的土地再也长不出别的东西”这样的说法,大都是谣言。

如果说第一代转基因作物看似对消费者还缺乏直接的好处。那么未来,转基因作物将会更倾向于直接惠及消费者。明年转基因黄金稻米可能在菲律宾广泛种植,黄金稻米含有胡萝卜素,有些穷苦孩子没有桔子和胡萝卜吃,吃米就可以补充胡萝卜素。去过菲律宾就知道,他们比我们还依赖大米,这是他们每天都吃的主粮,也将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每天都食用的第一种转基因。

对质疑的回应

农民种转基因不能留种

其实,不能“留种”并非转基因的专有特征,杂交种子同样不能留种,每次种植季节向种子商买种子是现代农业的特征。

发展转基因农业会陷入专利陷阱

事实上,任何高科技的运用都有专利的问题,因为专利的问题而不发展高科技的观点站不住脚。汽车、手机、飞机……哪个没有专利?汽车的专利都是美国和德国掌握,我们就不发展汽车了?另外,我们国家在水稻转基因方面其实是很先进的,

转基因食品都是怪异的

现在在大豆、棉花的种植中,转基因技术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玉米也正在这条路上狂奔。这些转基因作物都是“大路货”,外形和口味上没有任何奇特之处,普通人根本无法分辨。

 别说我是转基因!

【别说我是转基因!】

上图玉米是紫的,但不是转基因的,外表奇特的作物其实是食品农业多样性的表现。转基因作物通常是看上去特别大路货的东西,由于农民偏好, 大种子公司开发的转基因玉米可能会抢占紫玉米的地盘。这是现代农业和经济的问题。墨西哥就因为害怕转基因的食品破坏它的生物多样性,在最近几年才接受,

其他有争议的观点

下面介绍一些关于转基因农业的有争议的观点,你可以根据可确证的事实和他人的观点来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食品安全问题

转基因补品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安全评价。而谈到“食品安全”的话题,就必须综合考虑饮食习惯、食品价格、业界利益等综合因素。传统食品并不意味着安全,人类远古时期掌握了用火直接烧烤食物的技术并沿用至今,但是最近发现烧烤食品里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大家知道云南有各种奇怪的食物,下图是蜻蜓幼虫,这种食品没有经过任何安全检验,更不是大家吃了几千年的食品,安全性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蜻蜓幼虫

“非自然”的都要反对吗?一些新的食品添加剂,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来做安全检验,转基因食品同样也有相应的办法来做检验。现在有一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评估方法。

有必要强调的是,对于已经发表的,结论是“转基因食品有害”的研究成果,经过审核,其研究方法都有不同类型的问题,没有一个研究成果推翻了相关立法。

目前,中国饲用蛋白质70%依赖进口,每年需要进口3500万吨大豆。2010年,我国进口玉米150万吨;2012年进口玉米175万吨;今年预期将进口玉米300万吨,其中绝大多数是转基因的。

环境安全问题

转基因农业可以减少农药的应用,比如那些产生抗虫物质的转基因作物。根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黄季焜的报告,1999年对山东、河北省农民的调查显示,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农民施药次数是7次,而种植非转基因抗虫棉的农民施药次数是20次。

转基因是不是会催生超级害虫和超级杂草?有可能。但并非没有解决之道。利用建立庇护所,两种转基因作物轮种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这种风险;还有一个是转基因性状漂移,这可以通过间隔距离来避免。

转基因作物杂草化,这是现在已经存在的问题了。耐除草剂的油菜可以跑到玉米的田里,除草剂都杀不死。现在的解决方法就是转基因作物在商业种植审批时,要进行生存竞争能力的评估。

这些环境问题争议相当大,而且确实存在。但可以通过相关的科学研究来降低或规避风险。

人类真的需要转基因吗?

转基因农业的发展都会引入新的风险,不管这种风险有多小。支持转基因的人士说,之所以承担这些风险,是为了应对更大的风险。举个例子,目前转基因的风险都是推论和假设性的,而飞机肯定会掉下来,这个风险是绝对的。但同时飞机也能救人,每年航空技术救的人肯定比摔死的人多,也就是说,一项技术引入新风险的同时,也要考虑它能够减少的其他风险。

有人认为转基因的技术可以减少其他的风险,第一是饥饿的风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从1969年到2008年,世界的饥饿人口百分比一直在减少,已经从1969年到1971年的26%减少到2006年-2008年的13%,数量也曾经一度从1969年-1971年的8.78亿人减少到1995年-1997年的7.92亿人,但是,之后饥饿人数却又不断上升,到2006-2008年增长到8.50亿人。应当指出,1995年-1997饥饿人口数的大幅减少很大程度要归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几亿中国人脱贫,然而中国人消费能力的增加可能会加剧世界粮食的短缺。

有声音质疑,饥饿原因不是食品少,而是分配不公。比如讲者经常到京客隆买大馒头去喂鱼,这个送到非洲或者贫困山区可以少死不少人,但任何手段都很难改变人喂鱼的癖好。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更好更公平的分配来减少饥饿,而在这过程中,科技的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而转基因是直接应对饥饿的科学技术手段。

食品安全和转基因更不矛盾。“食品安全”包含着两个概念,一个是“food safety”,另一个是“food security”。前者的解释是“为避免产生食品引发的疾病,所采取的管理、准备和存储食物的方法”;而后者的解释是“食品的可获取性”。没有“food security”,更不必谈“food safety“。

结论

第一,转基因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稳步发展。从转基因本身的潜力来说,这种速度并不算快。转基因农业的发展明显受到反转声音的制约,合理的质疑和监督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转基因农业和有机农业都是GDP的来源,应该也完全能够在合理竞争中共存。

第二,从人类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保留转基因这个农业发展的利器是有必要的。转基因农业的发展是世界大势,在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实践中已经成为主流技术,玉米将成为下一个大部分“转基因化”的作物。

第三,从每个经济体的角度来说,越是及时引入合适的转基因作物,越是可能在这个作物相关的农业领域取得优势。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说,转基因农业16年的经验已经表明现有的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风险是可控的,“转基因”是一个争议话题,但也是世界大势,中国应当抓住机遇。

第四,转基因黄金稻米将会在明年在菲律宾种植,将是世界第一种商业化种植的稻米。中国的转基因稻米发展受到挫折。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中国在近期引进转基因玉米,作为转基因稻米商业化种植的铺垫。

作为记者,应当尊重事实,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点上,所谓“科技记者”和“普通记者”并不存在存在鸿沟。

阅读完以上内容,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也可以通过自己对情况的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你努力了解了事实,无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不应受到指责。

关于转基因的基本知识

科学报道工作坊设计了当期主题领域“资深记者”加“科学家”的讲者组合,目的在于为从事科学报道的记者们提供至少两个维度的培训。刘铮的分享,意在为大家提供一扇了解转基因领域争议的产生、发展、已有结论和现状的窗口,是基于观点维度。接下来发言的黄大昉老师,则从另一个维度提供视角:基本的科学知识和事实。

广义的转基因和现状

人类现在吃的大多数农作物都是人类进行人工选育,什么叫人工选育,就是不断地把优良基因转出去加以利用。我们现在讲的转基因作物,特指的是通过人工操作把基因单独取出来,再通过生物技术转出去,从这个角度看,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

关于全世界转基因发展的态势,要强调一点,这个发展是在争议中发展的,96年转基因已开始全球大规模产业化的步伐,97年转基因是否安全的争论开始在欧洲此起彼伏,直到到现在还未平息。

在全球范围来讲,主要的作物有的已经转基因化,有的正在转基因化,可供参考的数据如下:

  • 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1. 6亿公顷,是1996年的94倍;1996-2010年累计面积已达到12.57亿公顷,超过我国耕地面积的10倍。
  • 1996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仅6个,2010年已达到29个。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允许进口转基因产品用作食品饲料加工。
  • 自2009年起,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总面积已近持平(约8000万公顷)。

转基因技术发展和推广,带来的经济收益可以用如下数据体现(数据来源:Brookes & Barfoot ,2012, Clive James,2011):

  • 增产增收:1996年到2010年,农业收益为780亿美元, 其中40%得益于降低成本,60%得益于2.76亿吨的产量。
  • 消除贫困:发展中国家1500万农户因种植转基因作物而摆脱贫困和增加收益。
  • 节约耕地:需要额外9100万公顷耕地才能获得转基因增产的2.76亿吨产量。
  • 改善环境 :节省了4.43亿千克(9%)的杀虫剂; 2010年减少了190亿千克的 C02 排放(相当840万辆汽车排放量)

未来的转基因作物什么样?

以抗虫抗病的为目的的大量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已经显示了非常大的效力。但第二代转基因作物才是未来国际市场真正竞争的焦点和发展的重点。

未来转基因将作物将含有复合功能基因。提高作物抗逆性状、改善营养、增进健康、防病抗癌的新一代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已成为新的热点。未来生物育种会向食品、医药、化工、能源、环保、材料等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目前第二代转基因技术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美国已批准含抗虫、抗除草剂等8个复合基因玉米的种植;加拿大已准予转cspB 基因耐干旱玉米生产应用;ω-3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富含维生素A的转基因“金色大米”等产品将于今后两年进入市场。

中国转基因作物育种的前景

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转基因育种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尽管现在阿根廷、巴西、印度的发展速度加快了,甚至他们的种植面积超过我们了,但目前我国的这个体系在某些方面比起他们仍有优势。

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在抗病虫、抗除草剂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方面、在棉花、水稻等基础研究等几个重要的领域,中国有自己的优势。有三个例子可以支持这个论点:

抗虫棉的产业化是我国独立发展转基因育种 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范例。育成并审定品种 超过200 个 ,种植面积超过6000万亩,占棉花总种植面积80%。累计面积3.15亿亩, 减少农药使用 65 万吨,农田环境污染指数降低 21%。创造社会经济 效益超过 440 亿元, 农民增收250 亿元。(《中国高技术发展年鉴》2010年)抗虫棉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走出国门,在国际棉种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抗虫水稻的研究开发是我国生物育种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

 试验田

【试验田按照国际象棋的棋盘样式种植,虫害一来,转基因水稻郁郁葱葱,非转基因水稻惨遭侵袭。2000-2009年三种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年均发生面积高达6.1亿亩次,稻谷损失累计高达1600万吨。】

转基因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我国已建成与国际接轨的评价与管理法规体系:

  • 参照经济与社会发展组织(OECD)、国际食品法典(CAC)等国际组织指南相关要求。
  • 在管理模式上综合借鉴了欧盟和美国的做法:既针对技术又针对产品,力求在严格管理、确保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积极鼓励研究、稳步推进应用之间达成平衡。
  • 1996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5个管理细则和多个评价导则或指南。现已基本建成规范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认证检测中心37个、检测国标81项等),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经验。

最后强调讨论转基因问题需要了解三个基本:基本知识、基本事实、基本模型。基本知识刚才讲了,这些知识我们要有所了解。

 基本事实是我们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发展我们没有出路,而且没有发现经过严格评审的转基因的食品和产品有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经过严格科学评价和管理,人们当初担心的某些风险问题已经澄清并得到有效控制。实践证明依法批准生产应用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这个应该是基本事实。有人说,转基因安全不安全?没有定论。不能这么讲,有定论。在某些条件之下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也就是经过了严格科学的评价,已经批准用的是安全的。正在研究过程中的转基因作物,要按照有关法规严格把关,发现不安全因素,马上停止、调整我们的计划。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不是说我们自己在说它安不安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油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一方面制定了很多指导原则,一方面他们也不断评估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后的安全现状。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都有明确的说法,他们未发现有明确的风险,未发现有明确的影响,目前来看都是安全的。

转基因的风险问题不同于现实的食品安全,或者说环境安全问题,它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需要去研究和监管。

亚洲农民交流项目见闻分享

转基因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变革,今年三月,果壳网编辑谢默超出席了在菲律宾举办的“亚太农民转基因技术交流会议”、农业部发起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全国记者研讨班”等多个转基因交流活动。本期科学报道工作坊,谢默超把在亚太农民转基因技术交流会议上的见闻分享给了参与者。

什么是亚洲农民交流项目?

该项目旨在对亚洲的农民和从事转基因相关的媒体和科研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大家可以在这个项目分享经验和交流相关的看法。参加这个项目的主要有来自东南亚的一些地方的农民,一些相关媒体的记者,一些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

科研人员主要提出了亚洲面临很多的问题。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人类需要获得粮食的产量越来越多,但是亚洲的气候等众多问题阻碍了粮食增产,他们认为转基因作物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说转基因作物可以抗虫害,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提升产量,同时通过在水稻里转入胡萝卜素的基因,可以改善现在的孩子的营养情况。

除了研究之外,国际水稻研究所还会通过一些手段来协助农民改善农业生产的状况,例如设立一些热线和网站,为农民提供相关的建议,改善他们现有的办法来提高产量。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需要的东西很简单,就是赚更多的钱。转基因作物对他们来说是有帮助的。在参观的试验田种植的玉米能抗虫,从而可以帮助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抗除草剂原来的情况下是除草剂会把作物一并杀死,这就需要雇人或自己花很多时间来除草,使用了抗除草剂性状的玉米之后可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的喷样,降低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成本降低了,他们会获得更多的收益。

当地农民是怎么开始种植作物的呢?最早是种子公司向他们提供一批免费的种子,种子公司来帮助他们种植转基因的作物,一个季度过后,他们可以切身体会到种植转基因作物更省事,收成更多。同时收获物和非转基因产品没有外观上的区别,消费者也愿意购买,于是农民自然会看到其中的收益,也会转而选择转基因的东西。

种子公司还会选择一些愿意合作的农民种植一些试验田,都是免费的,因此肯定能够招募到志愿者,周边的农民看到这个试验田的玉米比其他的玉米好,能提供更高的收益和更低的成本,就会有更多的人来买转基因的种子。

我询问种植者,你们知道转基因的原理吗?具体是怎么达成这样结果的?得到的回复是其实他们的理解也并不透彻,就是有人买,也可以有更多的收益。

在种植的时候需要设立庇护所,种子公司的应对是每卖出一袋转基因的玉米种子,必须要搭配一小包传统的玉米种。政府也有一些规定,农民在种植转基因玉米的时候,必须要搭配种植一些传统的玉米来维持多样性。

亚洲农民交流项目为什么选在菲律宾呢?因为菲律宾是亚洲第一个推广转基因粮食的国家,一些制度的建立和方法方式在亚洲都比较前沿。至于为什么菲律宾会对转基因一路开绿灯呢?我也询问了当地记者、农民和公司代表,他们的回答各异,但是有一点他们都提到了,在菲律宾的科学团体,包括记者和科研人员都愿意站出来向公众向政府宣传为什么使用转基因。而且菲律宾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问题上,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和更多的问题,因此推广转基因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不靠它难以扭转现状。自从十多年前推广转基因食品之后,菲律宾的玉米产量提高了30%左右,同样农民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还有很多国家,包括印尼、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都参加了这个项目,也都对自己国家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各国情况各异,但相同的是,这些国家都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基因作物的研发。

如果你对谢默超的菲律宾之行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可阅读他发表在果壳网的系列日志《菲律宾之行

扩展阅读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十一期:转基因  —  学员回顾

活动现场

  

  

  

【往期活动】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10期:环境与风险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9期:公共卫生,媒体能做什么?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8期:别让数字吓到你2.0(上)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8期:别让数字吓到你2.0(下)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7期:灾难报道不再难!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6期:打入科学圈!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5期:别让数字吓到你1.0!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4期:聊“医”事,长“医”智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3期:析“寒”问“暖”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2期:民以食为天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1期:污染物与环保

关于科学报道工作坊

是科学松鼠会的培训项目科学传播训练营(S-Camp)(http://s-camp.songshuhui.net)的系列线下活动。每期工作坊持续半天,重点关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气候能源、环保等热点领域,邀请资深媒体人士主讲,分析具体新闻案例,并有相关专业的松鼠现场或远程提供专业的科学支持,活动还设有实战练习等互动环节。架设科学和新闻的桥梁,传播负责任的报道,我们一直在努力。

主办方:科学松鼠会

首席支持机构: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协办方:新浪环保

场地支持:车库咖啡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十一期]转基因 - 科学松鼠会 - 科学松鼠会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