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橡树村
地震发生以后地质结构并不会达到稳定状态,之后还会有一些调整,在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引发一些小规模的地震,也就是余震。
判断一个地震是否是余震的方法,大致上有三个方面。首先就是震级。余震的震级必须比主地震小,至少要小一级吧。如果一次地震之后发生了震级更大甚至震级接近的地震,那么这个地震就会被列成主地震,而不是余震。
第二个是地理上的。余震需要发生在主震的断层的一个破裂长度内,也就是说,余震发生的地点需要与主震相关,地点接近。当然这个接近说的也是相对的概念,因为断层存在一个空间分布,有可能有很长的延伸,准确地判断仍然需要看当地的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的数据。
再一个是时间上的,余震需要发生在主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范围内。这个就比较麻烦了,因为究竟多少时间,并没有一个标准。实际上因为主地震发生的震级不同,造成地震的原因不同,也不可能所有的地震甚至同一震级的地震有一个共同的时间范围来判断以后发生的是不是余震。一般说如果主地震的震级很强,那么余震持续的时间就会比较长。几十年以后也是可能的。
实践中使用的判断方法就是看这个地区的地震水平是否回复到了主地震发生之前的水平。在地震带,人所感受不到的小规模的地震是经常发生的,形成一个地震背景。一次大地震发生之后,余震发生的频率会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当地震的发生频率与这个地区没有发生大地震之前的发生频率相当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认为那次大地震完全结束了,那么再以后的地震大约就算不到前面那次大地震的头上了,就不再使用余震的称呼了。
松鼠溯鹰 :我补充说明一点,余震并不是一个成因定义(Genetic term)。换句话说,在同一个地震区域内,它并不指明其本身与主震之间是否为诱发因果联系。
事实上,主震和余震都是地壳构造应力场调整这一原因共同的结果,只要构造应力不消失,在该应力域内任何符合应力场状态的结果都可能随时随机出现。地壳动力学属于强非线性动力学,大量初始条件群以及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决定了地震的长期不可预测性。
对于居住在地震带上的人来说,你无法改变脚下大地,但也不需要每天都要敏感到风声鹤唳,看到一些稍微不正常的自然现象就“草木皆兵”。对地质现象的解答,主要还是要依据现代地质科学的成型理论。何况,在升级抗震设施技术上,在优化抗震机制建设上,我们确实还有很大可以去努力的空间。
拓展阅读:
《你能多信赖余震预测?》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