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作者:邢立达

虽然《金刚》前后也有一些以恐龙为主题的电影,如失落的世界(1923),公元百万年前(1940),但却都没能达到《金刚》的高度。《金刚》打开了电影人,特效师,甚至古生物学家从银屏上“复活”恐龙的潘多拉魔盒,这一大功,绝对不能被遗忘。

而让恐龙文化东渐之使者,还是金刚。二战后,原子弹给全体日本人留下了极大的阴影,而反思、反战、反核的思绪深入人心。而1954年3月,美国在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进行氢弹实验,误伤日本的金枪鱼渔船“第五福龙丸”号,造成人员死亡,更引发日本国内激烈的反核运动。此时日本电影人在金刚的启发下,制造出了一只受核辐射污染而基因突变的怪兽,其背鳍发光,口喷射线,把对核武的怨气统统发泄了出来。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这部电影大卖并不出人意料,而片中的怪兽就是日后著名的哥斯拉(Godzilla)。当特摄技师创作哥斯拉的造型时,以当时最强大的爬行类——暴龙为蓝本,又觉得不够威猛(有着打不过美国金刚的残念啊!),于是再加上禽龙,如此便有了强大少许的前肢,皮肤用上疙疙瘩瘩鳄鱼皮,背上甚至安上拒马棘刺,最后还对暴龙一口同型齿不过瘾,活生生套用了金刚的异型齿,两颗硕大的犬牙森森。

【1954年的哥斯拉】

从1954年到2004年的五十年间,哥斯拉不断有新系列推出,从而使其成为日本几乎所有电影、动画、漫画中的怪兽原型,对于日本人的“怪兽情节”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继续东渐来到中国。虽然哥斯拉、奥特曼系列在中国并没有达到疯狂的境地,但却以另外的一些特摄作品,如《恐龙特急克塞号》一道为神作的到来充分的暖了场。

她,就是《侏罗纪公园》,时间是1993年。

电影改编自著名科幻小说家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同名小说作品。讲述了Hammond博士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只吸了恐龙血,被困在琥珀化石中的古蚊子。他从蚊子体内的恐龙血中提取出DNA,复制出真正的恐龙,并建成一个恐龙“侏罗纪公园”。没想到的是,公园发生意外事故后又遭人破坏,恐龙出逃造成了灾难性局面。

这个故事今日看来也不至于落俗套,因为不断有人问我,这个“克隆恐龙”倒是可行不可行?而对于所有古生物爱好者来说,《侏罗纪公园》是不折不扣的神作,这短短的126分钟,竟然成为恐龙研究史上一次极富意义的震荡。远到美国,近至日本,直到中国,这部电影如轰然一声惊雷响,恐龙瞬间从纸张上,特摄模型中活过来了。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撑起了至少整整一代人的恐龙情结。

《侏罗纪公园》开场不久,一头腕龙在吃树上的树叶的情景,并仰天长啸的一刻,不仅让影片中的科学家们目瞪口呆,就连银幕下的观众也都开始怀疑起自己的眼睛,这种已经灭绝了上亿年的动物居然能够在人世间的银幕上重现?这种震撼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所能带来的,这是远古生命带给我们的,超越时空直达心底的感动,生命的伟大在此时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恐龙在银幕上复活的秘诀,全然是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公司之力。电脑CG制作的恐龙成为电影历史上一道重重的分水岭。影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

而令影片如此成功的另一个不为人常提及的伟大之处,就是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充分的尊重了古生物学家的意见。在古生物学家的帮助下,恐龙第一次走出了冷血的傻大粗形象,满腔热血的向新世纪奔去。对影片贡献最大的两位古生物学家,一位是“恐龙牛仔”约翰?霍纳(John R. Horner),另一位是我的导师,“拼命三郎”菲利普?柯里(Philip J. Currie)。前者是热血恐龙论的头号鼓吹者,后者是肉食性恐龙的世界权威。

柯里为影片贡献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状态,那是一种全身心爱着恐龙,爱死了野外挖掘,最大的愿望就是一直挖掘直到“老死”在挖掘现场,于是就有了片中活灵活现的古生物学家Alan Grant。

而霍纳则提供了诸多恐龙研究的细节,这其中就包括了令所有热血恐龙支持者看得热泪盈眶的一团恐龙的口气!这口气在哪里呢?就在公园老板Hammond的两个宝贝孙子Alexis和Tim被一群伶盗龙堵在食品冷藏室里那一幕。

剧组原来做好的伶盗龙模型是嘴里不断“嘶嘶,嘶嘶……”吞吐着蜥蜴般分叉舌头的。可霍纳指出恐龙是热血动物,不是冷血蜥蜴!斯皮尔伯格灵机一动,设计出一个极棒的镜头:一只伶盗龙从冷藏室门上的舷窗外窥视屋内动静,并且在冰凉的窗玻璃上呼出一片雾蒙蒙的哈气,热血的感觉扑面而来。

这一口气,却是等同了恐龙研究史上的数百年争议。这个争议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64年,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John H. Ostrom)在美国蒙大拿州发现了一具中型恐龙的化石,惊讶于该龙摄人的爪子,于是将其命名为恐爪龙。从身体结构上看,恐爪龙实在太敏捷与矫健了,所以奥斯特罗姆认为恐爪龙是一种热血的恐龙,它们高度发达,集体捕猎,而且与鸟类有着高度的亲缘关系,“热血恐龙”论诞生了。

奥斯特罗姆的得意门生,巴克(Robert T. Bakker)此后对老师的假说了进一步的探讨。巴克认为恐龙进化到鸟,在生理代谢上也必须有革命性的变更,即恐龙应具有高的新陈代谢。1975年,他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了《恐龙的文艺复兴》一文,直言不讳地提出恐龙是热血动物,恐龙并未完全灭绝,鸟类就是恐龙后代的观点。而《侏罗纪公园》则把这一观点极其巧妙的表达了出来,成为热血恐龙支持者津津乐道的完美轶事。

总之,到了1993年之后,恐龙终于借助《侏罗纪公园》成功的在人类脑海中得以“借尸还魂”,那种笨重,丑陋,冷血的大蜥蜴形态被疾步如飞的暴龙,聪明残暴的伶盗龙冲得七零八落,热血,聪明,壮丽的史前生命令人叹为观止。

而《侏罗纪公园》9.14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直到2007年为止,仍名列全球票房榜前十名)更是点燃了好莱坞影人利用恐龙来吸金的冲动,此后恐龙果然星运不断,疯狂的在全球扩张,直至深入每一个小孩的天性深处。

【Jurassic-Park连logo都深入人心】

恐龙是怎么变酷的? 系列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0篇文章 6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