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风吹起的季节,五香花生就开始在餐桌之上闪亮登场。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准确,因为花生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爸爸下酒的油炸花生米,妈妈炒菜用的花生油,我们涂在面包上的花生酱,还有偷偷藏在书桌里的鱼皮花生和怪味花生,原来花生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花生的身世之谜
每每看到农田里大片大片花生,会让人有种错觉,这花生就是土生土长的华夏植物。不过,你见过野生的花生吗?
究竟哪里才是花生的老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在中国,有人说时在南美,还有人说是在埃及。甚至曾经有新闻报道说,在我们汉朝的古墓中发现了花生。不过因为时间久远,这些已经炭化的花生模样的种子究竟是不是花生,已经难以判断了。已知的是,在明朝之前,我国没有关于花生的确切记载,这么看来,“花生起源于中国”可能真的不靠谱。
因为所有花生家族的野生种类都分布在南美洲,所以,目前比较公认的花生的发源地就是南美洲的秘鲁和巴西,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了大量7600年前的花生豆,在那个年代花生就开始被当地人栽种了。在16世纪,哥伦布第一次踏上新大陆的时候,花生已经成为当地集贸市场上的重要农产品了。
今天,我们能吃到花生,必须要感谢那些在很久之前去南美洲“旅行”的西班牙探险家,正是因为他们,花生才有了飘洋过海的机会。在4个多世纪前,当一队西班牙探险家第一次踏上南美洲大陆时,他们在秘鲁的集市上看到了沾满泥土的花生,这些带着硬壳的东西有些像核桃或者松子,口感也有几分类似。不过,西班牙探险家第一眼看到花生时,并不喜欢它们。吃惯了高挂枝头坚果的西班牙人,总觉得从地里土里刨出的花生不登大雅之堂。
不过,花生最终还是占领了西班牙人的嘴和胃。这是因为南美洲并没有欧洲盛产松子、杏仁、核桃等坚果,即使市场上偶有露面漂洋过海而来的进口货,价钱也高得吓人。而这些坚果又是西班牙美食的必备元素,西班牙人特别喜欢将它们跟米饭混合在一起做成美食。于是乎,寂寞难耐的探险家只能在当地寻找替代品,那些口感同松子杏仁类似的花生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了。所以,在很长时间里,花生都是以“替代品”的身份出现在西班牙探险家的餐桌上的。顺便说一下,今天被全世界人喜爱马铃薯也受过同样的歧视,在很长时间内被当做“下等”食品看待的。
不过,小小的歧视掩盖不住花生的光芒,随着西班牙航海者将花生带回欧洲,这种完美的食品开始在全球扩展开来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花生并不是从一个野生种驯化培育而来的,因为现有个22个野生种中,没有一个的染色体跟花生的一模一样。科学家们推测,很可能是两种野生的花生属植物发生了天然杂交,它们的杂交后代又经过突变,才产生了今天我们吃到的花生的祖先。
美食多面手
炒干的花生之所以香脆可口,是因为里面还有大量的油脂,每100克花生里面就有46克油脂,一般来说,种子中油脂的含量越高,就会产生更松脆的口感。要知道,澳洲坚果(夏威夷果)种子中的油脂含量可以达到70%以上。虽然,花生的含油量没有那么高,但也足够赋予它们松脆的口感了。当然,花生里蛋白质(26%)以及淀粉(21%),这样的成分搭配让花生成了不折不扣的能量供给食品。也正是由于淀粉的存在,让煮五香花生又变得绵软起来。脂肪和淀粉,让花生呈现出“绵”和“脆”这截然不同的两面性。
另外,花生中的脂肪不仅有特殊的香味,并且在高温条件下也不容易变质,所以,用花生榨油也成了花生了一个重要用途。因为花生油含有不少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然,花生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化身成为风格各异、让人流口水的小零食,就像鼎鼎大名的鱼皮花生那样,抓住我们的舌头。
鱼皮花生里有鱼皮吗?
鱼皮花生之所以得名,据说因为制作时,外壳用的糕粉里掺有鱼皮胶。也有个传说是,鱼皮花生中的花生仁与外壳不粘不黏、摇而有声,发出像琵琶的声音。而在鱼皮花生重要产地——厦门,当地人经常会把“琵琶”读成“鱼皮”,所以鱼皮花生又叫琵琶花生。
其实,类似的小零食在国外也有,以色列就有一种包裹了面粉的花生烤制而成的小零食,样子和口感都跟鱼皮花生类似呢。
吃花生也有危险
不过,吃花生的时候也需要小心。如果你喜欢把花生抛到空中,然后再很帅地用嘴接住,那可要小心了。每年因为这种行为,被花生卡住气管,被送进医院的人并不少见。当然,这并不是花生最危险的地方。花生中含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质,会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强烈时会引发休克,甚至死亡,这也是很多果仁巧克力上明确写出“本品含花生等果仁成分,谨防过敏”的原因。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那些新鲜或者放在潮湿地方的花生,如果一旦长霉,可不要为了节约,再洗洗涮涮吃掉了,因为这些花生很可能已经沾染黄曲霉素,这可是一种强致癌物质。所以吃不完得新花生和花生仁要尽快晾干,才能保证安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