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沉默的马大爷
从2010年开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红遍大江南北,节目中那位留着个性光头、时常发出惊人之语的“心理专家”乐嘉也随之声名鹊起。根据网上的信息,他是“中国性格色彩培训中心”的创始人,开创了一套“FPA(Four-colors Personality Analysis)性格色彩学”。这套理论区分了四种性格类型: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认为这四种人在动机上存在根本的差异,并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优势弱点等等。
?有一位Roger Birkman博士,1995年出版了一本True Colors,将人的性格分为红、黄、蓝、绿四种。2002年这本书被翻译成了中文,译名叫《性格密码》。
?有一位Don Lowry先生,1979年出版了一本The Keys To Personal Success,将人的性格分为蓝、金、绿、橙四种颜色。目前这本书还没被翻译成中文。他还创立了一个相关的培训组织。相信如果继续搜索下去,还能找到更多类似的理论。不过还是先到此为止吧。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这些五颜六色的理论,就会发现它们的具体内容其实都差不多:第一类人(乐嘉和Birkman的红色,Hartman的黄色,Lowry的橙色)追求快乐、活泼好动;第二类人(四种理论的蓝色)追求完美、阴郁、重人际关系;第三类人(乐嘉和Birkman的黄色,Hartman的红色,Lowry的金色)有控制欲、有条理、重效率;第四类人(Hartman的白色,其余理论的绿色)不好动、耐心、求稳。可见,在形形色色的“性格色彩学”理论中,色彩不过是一种标签。剥去这层外衣,它们的内核都是一种关于性格的四分类系统。万变不离其宗:希波克拉底的四种体液说为什么都是这四类?这是因为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四种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是生活在公元前5-4世纪的古希腊医生,在西方被尊为“医学之父”;每个医学院学生在入学时都要学习并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除了医学方面的成就,他在个性分类方面也提出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理论。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基本体液:血液、黑胆汁、黄胆汁、粘液;在不同人身上这四种体液的比重是不同的,哪种体液占主导地位决定了这个人的气质:? 多血质:血液多,这种人快乐、好动;
? 抑郁质:黑胆汁多,这种人悲伤、易哀愁;
? 胆汁质:黄胆汁多,这种人易激怒、易兴奋;
? 粘液质:粘液多,这种人缺乏感情、行动迟缓。

[其实在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中,体液不仅与性格有关,也与长相有关]
虽然医学和解剖学的进展早已驳斥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决定论,但是他对于个人气质的分类却流传了下来,影响了此后众多的性格分类系统;著名的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就是其中之一,这套系统提出了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分高低水平,构成了16种人格类型。
与MBTI相比,上面提到的那些性格色彩学理论与希波克拉底体液说的血缘关系更为明显;看起来,它们更像是将四种体液类型直接涂上不同颜色的产物:
人格类型vs.人格特质那么,这种性格分类究竟是否科学?很遗憾,在当今的科学心理学领域里,希波克拉底的思路已经失去了研究者的偏爱。我们在日常语言中所说的“性格”,属于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的研究范畴。所谓人格,可以定义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性特征。希波克拉底的遗产代表了一种研究人格的思路:研究者提出一些不同的人格类型(personality type),每一类包含一些特定的特征,类与类之间彼此存在质的差异;通过这些人格类型,就可以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这种分类法曾经红极一时,因为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维模式类似,大家都会自发地把人归类。不过,现在人格心理学家更愿意采取的是另外一种思路——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特质就是一些持久的品质或特征,不同的人在这些特征上存在量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连续的。比如,“外向性”可以算是一种人格特质,这种特质存在不同的水平,有些人比较外向,有些人则比较内向;我们统计每种外向水平的人数,就可以画出一张图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