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不如手灵活,脚趾头感觉也不如手指头灵活,为啥?就由第87期的获奖者祖尔阿巴来为大家解释一下吧!论坛原帖在这里。
-------------------咳咳,我是答案开始的分割线-------------------
猜脚趾问题我觉得类似神经内科的“皮肤定位觉”检查,就是“病人闭眼,检查者以手指或笔杆触病人皮肤后,让病人用手指点出刺激部位。如有差异,可用厘米(cm)数表示,正常误差手部<3.5mm,躯干部<1cm。”这么一坨话,这样来看,脚趾误差一下认错地方也算“情有可原”,似乎可以结案了……
但本着“不讨论细节地猜脚趾就是耍流氓”的原则(而且离500字还很远),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感受到触碰的是我们的触觉,它可以分为粗触觉和精细触觉。顾名思义,前者较为粗略,解决“我是不是碰到了什么东西?”这种问题;后者则负责搞定类似“我碰到了什么样的东西,粗糙的还是光滑的?”这种高级问题。二者的工作模式基本相同,简单来说无外乎“外界刺激被【感受器】接受,转化成神经冲动经过【神经传导通路】上行,递交给【丘脑】投射进【大脑皮层】进行相应的处理”这个过程。而像本题目中提到的定位碰触脚趾的“定位觉”,则是一种复合感觉,它与“该物体是什么形状的?”“重量如何?”“有两根针扎我,他们之间相距多远?”这些问题类似,是更高级别的感觉,需要大脑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推理才能获得。
刺激信息到达皮层之后,经过还没有被研究清楚的过程(这真不是我偷懒……)处理一番,我们的意识就会产生相应的感知,并试图对刺激进行定位。精细感觉的误差身体各个部位存在差异,原因大概有二:首先,我们的触觉感受器不是平均分配的,脸、嘴唇、手指等部位由于在触觉感知方面的重要地位,拥有更多更密集的触觉感受器,别的部位就相应少一些。感受器密度越大,同等刺激下提供的神经冲动也就越强,越容易被皮层受理。举个例子来说,人的指腹含有多达240个/cm?的低阈值触觉感受器,可以将间距2~4mm的两个针尖刺激分辨为两个刺激点,而屁股嘛……一般间距小于75mm就分辨不出来是一根针还是两根针在扎你了。
[注:这其实是另外一个神经系统检查,称为“两点辨别觉”,即使以两脚规的两个针尖分别或同时刺激某一部位的皮肤,让被检查者回答是一点还是两点。可以辨别两个点的最小距离称为两点辨别觉阈值,可以作为触觉敏感度的指标。]
第二,我们大脑皮层的处理资源也不是平均分配的,感受器密度越高的皮肤区域会有更多的大脑皮层区域与其相应——用以处理那些精细的信号。占用大脑皮质的多少,说明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多少。很显然,占的地方越大,感觉就越敏锐。
上图为各种感觉在皮层相应位置的投射,代表手指的部分我涂了橙红色,涂了黑色的部分是脚趾、脚与腿的总和。
======回到问题的分割线==========
低头看看脚趾,和手指不同,它们的功能是支撑、平衡,不需要(也的确没有)手指那么密集的感受器来完成感知任务。脚姆趾的两点辨别觉阈值约10mm,比指尖的2~4mm逊多了。此外,皮层分配给脚趾的感觉区域相比手指也要小很多。在平常生活中,皮层有意识地处理来自脚趾的触觉的任务并不多,需要定位刺激部位的机会就更少了。长期缺乏训练导致脑在处理来自脚趾的复合感觉时难免产生误判。其实,经过一定的训练,脚趾的定位觉也可以变得准确和灵敏。
参考:
屡立奇功的第六版《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有点儿旧的第二版《神经病诊断学》,第一军医大学(现在已经是南方医科大学了)
重得要死的第三版《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颇为之厚的《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鸣谢NIPPER兄的意见】
-------------------咳咳,我是后记的分割线-------------------
谢谢祖尔阿巴为大家带来这么精彩的解释!也感谢赵承渊的科学编辑以及拇姬的文字编辑!更感谢所有参与者:祖尔阿巴和繁星秋水!希望大家以后能继续热烈参与!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