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人们能够知晓别人的想法时,集体智慧可能转向集体无知。

统计显示,集体里的个人偏见可以相互抵消,形形色色的个人想法最终会转变成统一度惊人的平均答案。而一项关于群众智慧的新研究表明,如果被测者的想法相互透明,那么他们的见解很容易偏离正轨。

“尽管最初群体是‘明智的’,但对他人的猜忌会把观点多样性压缩到极小的程度,从而破坏集体智慧。”瑞士苏黎世联邦学院数学家扬?洛伦茨和社会学家海科?罗侯特的研究小组这样写道,他们的成果发表在5月16日的《国家科学院院刊》中。“即使是微弱的社会影响也能削弱群众智慧。”

用群体准确性描述该效应也许更加合适,因为它最适用于量化估计问题。几十年来,不乏研究它的人,最早可以追溯至1907年,弗朗西斯?高尔顿在集市上让人群猜测一头牛的重量。这个观点因经济学家詹姆斯?索洛维斯2004年的畅销书《群众的智慧》一跃成为主流。

索洛维斯解释说,群体智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效。群体成员的观点必须多种多样,而且是独立提出的。

如果没有上述条件,群体智慧就会失效,这也是一些市场泡沫(破灭)的证据。计算机对群体行为的模拟也揭示了群体崩溃的动态原则,在模型中研究者平衡了信息流和产生偏差的不同意见。

洛伦茨和罗侯特的实验同时适合大规模人群、混乱的现实世界和理论研究。他们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招募了144名学生,让他们坐在独立的房间内猜测,瑞士的人口密度、意大利的边境线程度、2006年苏黎世的新移民数量和犯罪数量。

回答完毕后,研究者们会根据测试者答案的准确性给予一些奖金,然后重新提问。实验又进行了4轮,其中一部分学生知道了其他测试者的答案,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没有被告知。实验结果表明,独立测试者的平均答案变得更加准确,符合了群体智慧现象。然而,受到他人答案影响的测试者准确度却有所降低。

研究者们把结果归结于三个效应。一是“社会影响”——限制了意见多样性;二是“范围缩减”——用数学术语来说,正确的答案集中在群体的边缘范围;三是“信心效应”加剧了前两个效应,所以学生们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民意调查和大众媒体极大地在促进了信息反馈,使我们对事实的判断趋于一致。群体智慧价值连城,但错误的使用可能“导致对错误的信念过度自信”。

 

来源:PNAS 5月16日论文摘要果壳网“科技名博”主题站

悠扬 审稿

 

信息共享摧?垮集体智慧 - 科学松鼠会 - 科学松鼠会信息共享摧?垮集体智慧 - 科学松鼠会 - 科学松鼠会
想分享科技新鲜事,跟大伙儿谈论热点话题背后的科学?却懒得写长文章,或不知怎么参与?现在可以编译短文或写原创小文章,投稿给资讯频道,与大家共享信息。 详情 <<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0篇文章 6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