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战争,战争永不改变。
罗马人为夺取财富和奴隶让鲜血洒遍了地中海沿岸;
西班牙人凭借对黄金和疆土的欲望建起了一个帝国;
希特勒把满目疮痍的德国塑造成了一支可怕的力量;
可是战争永不改变。因为这是人性道路的必然结局。每一个人都相信胜利,每一个人都无比乐观。正是这种可怕的乐观,一边促成了文明的诞生,一边把所有人驱赶进不断加剧直至毁灭的冲突之中。是开始,也是终结。
世界末日的来临和我们预言的没有多少差异:太多的人,太少的资源。细节已经无关紧要;原因纯粹起自于人。向来如此。
人类之手点燃的原子火花燎尽了原野。群星从天空中掷下烈火的长矛,焰如雨下。大陆被炽炎吞噬,落入沸腾的海水之中。我们的灵魂融入了背景辐射里,覆满大地。寂静的黑暗笼罩整个星球,年复一年。
然而这并非人类历史的最后一页,而只不过是又一部血腥篇章的序幕而已。那些在地下掩蔽所里的人正在等待冬天的结束,那些在地面上幸存的生命正在学习世界的新规则。从旧世界的废墟上,从核毁灭的灰烬中,新的村庄、新的部落、新的社会形态、新的文明体系正在挣扎着爬起,重拾旧日的怨毒或者铸造全新的仇恨。虽然人类已经成功地毁灭了一个世界——可是战争,战争永不改变。”

-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一个叫做“黑岛工作室”(Black Isle Studios, 1996-2003)的游戏制作组。它只存在了八年的时间,可是它把RPG游戏的艺术性和内蕴推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辐射》,《异域镇魂曲》,《博德之门》,《冰风谷》,这四个名字中的任意一个都足以让黑岛名垂青史了。这篇文章我们只讲辐射;这也是唯一一个在黑岛死后依然留存的系列。


[黑岛的Logo。看到下面那个Interplay了吗?这是黑岛的上司。对这个组织切齿痛恨的玩家有木有!]

Fallout系列游戏的世界背景是2077年核战争毁灭世界之后。但是很多老玩家也不知道的一件事是,这个世界并不是设定在我们的未来。辐射的宇宙早在二战结束之后就和我们分道扬镳了,史称The Divergence。在那个世界里,不但历史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情形不同,甚至物理与生物定律也与我们的世界不同。实际上,辐射的世界反映了50年代美国媒体与通俗读物对未来的想象,借用郑军老师的说法,这属于“虚拟科技史”;笔者给它瞎起了个名字叫“原子朋克”。这个世界像影子一样,处处映照着我们的现实,却也有许多地方和我们不同。

A代表原子

"看啊,他携着云朵到来了!每一双眼睛都要在他的荣耀中失明,每一双耳朵都要听到他雷霆般的声音而失聪!"
——Confessor Cromwell, “原子儿女”教会领袖,2277

既然说是原子朋克,当然离不开原子能了。在辐射的世界里,由于化石燃料耗竭,除了少量的水电(如胡佛水坝)、太阳能(如Helios One)、地热能(如13号掩蔽所)之外,核能基本上成为了所有其它能量的来源。不过,在现实社会中发生在电子产品上的微型化进程,在辐射的世界里却发生在了核反应堆上,让核能成为足以取代内燃机和涡轮机的动力源。一个容纳几千人的掩蔽所就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核电站,一辆汽车可以有单独的核能发动机,甚至连一支高斯步枪都能用微型核电池作为能源,打出它致命的2mm EC子弹。


[Gecko city的核反应堆,这是战前留下的遗物。游戏中这个核电厂出现了故障,你可以简单地修复,或者如果你足够熟悉战前科技,也可以进一步优化,让它的效率大大提高。然而如果你做了优化,会导致这个核电厂变成重要的战略目标,原先和平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们也将被附近的强权势力Vault city强行赶走。好心帮忙却导致悲惨的结局,废土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但是这一切在我们的世界中却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不允许。

也许大家都因为前些日子的福岛事故而对核裂变电站的运行机理都有所了解了,这里再复习一下:

原子核自发衰变,或者遭到其它粒子击打而裂变时,都会放出热量;核电站的基本原理就是把这些热量用水流带走,转化成水蒸气,推动蒸汽轮机发电。从这一点上讲,核电站和其它传统火电站并无本质区别。但是只靠放射性物质自然衰变,效率太低。皮埃尔·居里的实验是,一块镭的放射性能在一小时之内融化同等质量的一块冰,这虽然也挺了不起了,但用来当发电机实在不够班。还好我们有裂变:一个U235原子被中子轰击时不但自己裂开放热,还能再放出平均2.4个中子。如果我们让大量U235集中在一起,每一个新中子都能找到下家,最后指数增长的结果就是核弹。如果让U235分散开来,设法保证平均每裂变一次只有一个中子能撞击到另一个U235,而其它中子要么飞走要么被别的原子吸收,让核反应稳定地、平缓地持续下去,就是核反应堆了。

[Vault 34的核反应堆,因被水淹没而部分失灵。Vault(避难所)是辐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其实并非给人民制造的核战避难所,而是美国政府暗中进行的社会学实验,试图检验一个特定人群在全封闭的特殊环境下会演变出怎样的社会结构和群体心理。Vault34可容纳两千人,里面的军火库装满了从手枪到火箭筒的各种先进武器,弹药充足,而且不上锁。]

辐射的世界里,那些小型核能源无疑都是稳定的核反应堆。可是真正的核反应堆要想运行起来,绝不是把一堆核燃料扔到一块就能成的,还需要很多其它条件。

首先要确保新中子确实能被U235吸收。中子不带电荷,穿透力相当强,要足够“厚”的核燃料聚在一起才能保证核反应的持续;一个正常的核电站反应堆需要起码几十吨低浓度核燃料,而原子弹里极高纯度的U235也需要一千克左右才能炸得起来。而且新产生的中子速度太快了,不容易被原子核捕获,需要用水或者是石墨作为”减速剂“,让它们的速度慢下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爆炸后周围的石墨减速剂燃起了大火,把泄露的核燃料烧上了天,所以引发了周边地区的大规模恐慌(即便如此,也不过导致俄罗斯乌克兰地区在接下来十多年里发生了六千例甲状腺癌,而甲状腺癌大概是最不危险也最容易治疗的癌症了,发现早的话治愈率可达百分之百,总体的五年存活率也可达80%-90%。)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反应堆都是使用水作为减速剂,包括福岛的反应堆,因此不可能出现切尔诺贝利那么大的影响范围。

其次就是控制中子不要太多。把一堆足够驱动核电站的核燃料堆在一起,不管不问的话,它们的中子再生率将会大于1,因此链式反应将会慢慢地变快,最后把核燃料熔化成一团高温液体,四处流动,同时释放出各种裂变产物和放射线;当然,因为纯度太低,中子损耗太多,在离原子弹的温度还很远的时候,燃料就会耗尽了。这个可以算是福岛核电站的最坏场景了吧。现实中我们的办法是加入”控制棒“,这些控制棒很容易吸收中子,但自身不会发生核反应,用它们来控制中子的数量,防止反应过快冷却系统跟不上。只是控制棒虽然可以阻断裂变,却不能阻止上面提到的缓慢的自发衰变,福岛遇到的问题就是因为冷却系统彻底报废,光是自发衰变就有可能让温度升得很高了。

[物理学家Ralph Lapp在1971年提出,高温的核燃料一旦熔化,可能会进而熔化下面的岩石,陷入地中。他开玩笑地说,没准这些核燃料会一路熔穿地球,最后会直达美国对面的中国(老大你有没有学过地理啊……),并将这个场景命名为“中国综合征”。1979年3月16日,著名影星简·方达主演的电影《中国综合征》上映,片中一位物理学家说,一旦出现最坏情况,会有一个宾夕法尼亚州那么大的地方无法居住;结果12天之后,恰恰位于宾州的三里岛核电站就发生了5级核事故。于是中国综合征这个名词深入美国民心。这才叫躺着中枪啊。]

最后当然还有其它的外围设施:安全保护层,冷却系统,蒸气涡轮发电机,等等。当然,对于一个敢于把锶90加到可乐里(Nuka-Cola Quantum)的世界来说,大概一切保护都是浮云……而且他们还有处理核辐射的特效药Radaway 和Rad-X,而我们的世界里只有碘片能部分地模拟Rad-X的功能。

可是,辐射里设定一颗小型能量电池(SEC)的重量只有0.078磅(约35克),而200个SEC就能让二代里那辆克莱斯勒在废土跑上几十天,如此高的效率除了核能无人能及,但35克的电池又是怎么装下一个核反应堆这么多设施的呢……


[1代和2代中SEC的样子。]

好吧,看官要说,我们还有微型核融合电池(MFC)嘛。(Fusion理应翻译成核聚变,但因为辐射最早汉化是繁体版,所以玩家之间通用的是台湾译法“核融合”。)不过可控核聚变的难度更大,因为核聚变要求两个原子核直接相撞,而原子核是带正电的,这比用中性的中子去撞原子核的难度大得多。现实中的氢弹是先引爆一颗小原子弹,用它产生的高温高压来促成核聚变的诞生,显然这一招不能用来民用发电。目前尝试可控核聚变的思路是用外界力量(磁场或者激光)把原子核控制在一个小范围内,推到一起去,问题是按现在的技术,聚变产生的能量大多数时候还不如推到一起所花的能量多……核聚变研究中一般用字母Q代表输出能量和维持等离子体稳定花费的能量之间的比值,目前世界纪录保持者是日本的JT-60,它的理论Q值达到了1.25。然而一个反应堆整体要到Q=5才算收支平衡,到Q=20左右才算成为一个合格的核电站;任重道远。对比一下,辐射世界2060年陷入全面石油危机,2066年就开发出了聚变电池的原型机,到2077年大战时自重仅45克的量产机型MFC已经能配发给一般的保安机器人,效率实在不是一般的高啊。


[三代中的MFC。电池上标记的额定输出电压是1040伏直流电,妈呀。]

最后当然还有《辐射·新维加斯》中隆重登场的微聚变增殖电池(Microfusion Breeder Cell)。这个名字显然来自现实中的裂变增殖堆。自然界的铀矿石几乎绝大部分是铀238,这些铀无法作为核燃料使用,正常情况下都浪费掉了(以前还可以用来强化钢材制造贫铀弹和贫铀装甲,现在也很少了)。但是控制条件的话可以让一部分铀238在反应堆中转化为钚239,把这些钚提纯出来又可以作为核燃料使用,于是燃料一定程度上是越用越多了,故名“增殖反应堆”。这次福岛三号堆使用的MOX混合燃料,就是法国的增殖反应堆生产出来的。由于铀的储量有限,使用MOX燃料是大势所趋。当然游戏里的聚变反应堆是怎么个增殖法,又是怎么塞进总重不过7磅的充能手枪里,就没人知道了……大概得去问英克雷或者宅先生(Mr. House)吧。


[A is for Atom(原子传奇),1953年由通用电气公司制作的宣传动画,全长14分钟。片尾巨人幻化成原子模型的场景至今依然震撼。]

写到这里,身为死硬科幻宅的笔者不禁开始扼腕叹息自己生错了世界。想想五六十年代,通用电气拍摄动画片“原子传奇(A is for Atom)”、DC漫画推出超级英雄“原子队长(Captain Atom)”,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是多么乐观啊,而他们所幻想的世界无疑就是辐射的背景世界观(也许核大战除外——又也许不是,别忘了《莱伯维茨的赞歌》)。可惜,现实中的科学总是没有那么神奇,而一旦大众意识到这一点,就很容易觉得受欺骗、进而对科学失去信任。对进步理想的过度透支导致理想本身破产,这样的场景已经无数次上演了。然而,很多时候这并不是理想本身的错误。当我们终于意识到,对某一理想的无限推崇其实是一个迷梦的时候,也许抛弃幻觉、冷静思考,反而能最大程度地逼近理想描绘的世界本身。

[下集预告:《僵尸,巨鼠,变种人》]

【游戏组】异尘,余生(一) - 科学松鼠会 - 科学松鼠会

【游戏组】异尘,余生(一) - 科学松鼠会 - 科学松鼠会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