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色人(作者为科学松鼠会成员;松鼠会“基因”征文优胜奖获得者)

2009年1月,我的第一篇科普文章献给了松鼠会。两年来,我从一个科学写作的新手出发,慢慢积攒了一些心得,其中许多都来自于松鼠会里朋友的帮助。现在把它们写出来,希望对其他有意进行科学写作的人有用。其实我也在摸索之中,很多“心得”都很粗浅,而且由于我写的文章主要是介绍生物医学方面比较新的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一般定位在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年人,可能有的内容也不适合有着其他写作兴趣的人。

“为什么要写科普?”这是我多次向自己提出的问题。与松鼠会的大多数作者相比,我并不是一个“对科普有着悠远而浓厚兴趣”的典型作者。实际上虽然从小就喜欢写文章,我写的大多数都是游戏文字——小说、游记、散文,各种风花雪月华而不实的博客。在知道松鼠会之前,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有一天成为一个严肃的科普作者。

我的第一篇科普文章是2009年初参加松鼠会第一届征文时写出来的。那一次征文的题目是“基因”,我正好几天前在《自然》杂志的广播里听到了关于猛犸象基因测序的新闻,其中一个小细节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些科学家是在ebay上面买来测序所用的猛犸毛发的。虽然这在后来成文时只是淡淡的一笔,但确实是这个有一定故事性的情节,让我产生了深究下去的好奇心。据此我想,真正促使我提起笔写科普的动力,除了多年来理工教育让我能理解、欣赏科学之美以外,恐怕还是自己内心深处对写作的热爱——这些科学探索发现中或灵光一闪的趣事,或发人深省的思维方式,或广泛深远的历史意义,书写起来就令人激动,而在行文时将自己所理解欣赏的东西表达出来,想到有人会看,有人也许会像我一样感到激动,就更让我觉得异常满足。

科学写作像任何写作一样,需要作者花大量功夫在材料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面。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所需要反复询问自己的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自己想通过这篇文章讲清一个什么问题,传达什么样的知识,或表明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而另一个问题则是:自己心中的读者是谁,他们想从这次阅读中得到什么样的体验,又会从字里行间看出什么样的意思?整个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在作者的期望和读者的实际体验之间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点,让双方交流愉快而有效。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觉得作者在选题、搜集资料、构思、动笔、以及写完后修改等阶段,都有许多功夫可下。

选题

我记得有位美国的科学写作者说过,科学写作是容易的,因为科学发现里有着最好的新闻故事。可我觉得,无论要找到合适的题目,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题目必须是自己了解的,最好是自己的专业。科学写作,尤其是科普,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是科学的准确性,如果这一条无法达到,整篇文章也就没有价值,趣味性可读性都无从谈起。如果让一个人写自己一知半解的题目,要达到专业水平的准确,恐怕比较困难。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得把科普文章当作博士论文来写,事实上,我在写作的时候,经常觉得那些处于自己大领域之中、小领域之外的题目,往往最有趣。举例来说,我的大专业是生物,博士研究是青蛙肌肉细胞对神经细胞发育的影响,而我最爱写的却往往是有关人脑认知、遗传、进化等方面的题目。在动笔前,我对这些领域的了解往往并不不如对自己的研究领域那么深入,反而有一种新鲜感,而且不至于被过多的技术细节埋没,能够以一种半个外行的眼光站在读者的角度想问题,写出更加通俗易懂的文章。但同时,因为我有生物研究的基础、能看懂这些领域的专业学术文章,能深入理解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对保证科学性准确性有信心,才敢涉笔。

在确定选题的时候,我往往会问自己:首先,这个选题我是否感兴趣?其次,这个选题的内容是否已经广为人知?如果是,那我的文章是否可以推陈出新?如果选题很新,那是否有足够的资料供我参考?这一领域在学界是否还有广泛争议?我的文章会不会起到误导作用?以及,这个选题是否有着重要的科学或者社会意义?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不但可以确定自己是否要写这个题目,也对以后行文有所帮助。

如何找到有趣的选题呢?如果想找科学热点,Nature Science这类网站上的科学新闻往往是最新也最有影响力最有趣的研究,而且报道者相当专业,内容翔实可信,看到以后自己再加以了解,比较容易写出扎实的文章。其他好的科普网站,譬如科学美国人,The Scientist等网站也相当不错。

搜集资料

我个人认为,不看原始的研究文章,是很难写好科普文章的——起码在生物和医学这个领域。如果仅靠其他人的报道来写二手文章,一是内容往往不够准确,二是容易落入窠臼缺乏自己的声音,三是可能错过一些有趣的素材。

我一般选好题目之后先看这个方向较新的、发表在好杂志上的学术综述文章(review article),这些文章帮助我把握这个题目现在的研究水平如何、有些什么热点之类。然后我会从中挑出自己想要重点写作的方向。挑好重点之后我会有针对性地看相关的原始研究文章(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虽然很多技术细节在写作时用不上,但会帮助作者权衡、决定究竟什么应该放进文中。

在对科学内容有了比较好的把握之后,我往往会看一些相关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往往会涉及研究的意义、重要性、历史进程等,有时候还会提供有趣的花絮和漂亮的引言,都能成为非常不错的素材。我对科学发展中的个人故事特别感兴趣,虽然它们往往并不是文章的中心,但在科学内容之中间或夹杂一些叙事的成分,往往能让文章增色不少。当然,这些新闻报道自身的写作方式手法也往往对有启示意义。 

在看资料的时候,我头脑里写作提纲能大致成形。资料繁多时,我会copy-paste一些重要内容到某个部分下面,当搜集资料的任务完成之后,这份提纲对写作很有用。

动笔

 

科普的文风因人而异,有的风趣,有的严肃,有的轻快,有的厚重,但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必须意识到大多数情况下,科普的文风是为文章服务的,不能以辞害义,有时候写得太花俏,反而令读者不喜。如果一个作者写作不多,刚刚入门,可以摸索多种文风,直到找到自己的声音为止。

我往往觉得写文章最难的是开头。开头怎样才能够抓人,值得多费心思。比较常见的讨巧方法是用叙述性的开头,譬如一个研究中的小故事、一段实验的进程、一个历史事件等等。有时候,有趣的引文、名言也能成为好开头。

开头写好了,就可以根据提纲往下写。写作如同烹饪,必须注意主料与辅料的搭配,既不能过于单调,又不能喧宾夺主。而一个作者如果在动笔前对自己文章的写作目的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就能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什么才是需要注意的——主料是否不够,或者是否要加点辅料。要注意内容平衡,要是一大段都是写枯燥或者深奥的理论,下一段不妨轻松一点,这个松紧的节奏可以帮助读者看下去。此外,写每一段时,都要注意与上一段的衔接与过渡,避免太过跳跃。

写科普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如何引文。科普写作中往往会需要引用原始文献或者其他相关的新闻报道,但引用多少,引用哪些,是直接引用还是概述,都是非常值得考究的事情。有的作者不加取舍地大段直接引用,或者阅读了英文文献后,直接用中文把意思不加改变的转译出来。这种做法,哪怕是使用了合理的引用格式,也是不可取的。

我一个个人心得是,我想引用的这部分文字,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并且讲得更符合自己的语言习惯和读者的需要?如果回答是“是”,那我不会引用。实际上,绝大多数描述研究过程、科学结果的内容,都不需要直接引用,因为这是基于事实的,每个作者都应该有能力根据自己的读者群来描述这些内容。但是有些生动有趣、或者深刻、有启发性的语言,却应该原文引用。举例来说,我不会引用“蛋白ABC通过XYZ机制对这一基因进行了复杂的调控”,但我会引用:正如某某学者所说,蛋白ABC对此基因的调控“像一场成功的音乐会一样和谐动听”。

修改 

 

写完以后放几天回头去看,往往是很有益的经历——当然这对广大有着拖延症、最后一秒种才交稿的同学可能有些困难。写作的时候,忽略一些东西在所难免,放一段时间之后,能够用新鲜的眼光去看自己的作品,会发现一些以前发现不了的东西。有的作者习惯先把头脑中所想到的东西都写下来,写完之后再大举修改,或调整结构,或进行增删,有时候这也是个好方法。就好像把建筑材料都堆到工地,在根据材料来修建房屋。 

如果能请朋友家人看看,往往会很有帮助。如果有研究自己所写题目的人,往往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提出建议,但请非专业的人看,可以找到解释不够清楚的地方,对科普来说,就特别重要。我在请其他松鼠对自己文章提意见时,往往能从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松鼠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文章也能越改越好。

最后的话

我这人就是啰嗦,何况是讲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过去两年中,因为松鼠会,我找到了新的写作方式,为自己的专业与爱好之间建立起一条奇妙的纽带,让我感觉十分美好。如果你喜欢科学,又有心写作,不妨给科普一个机会。

[特别专题]每个环节,作者都有功夫可下 - 科学松鼠会 - 科学松鼠会

[特别专题]每个环节,作者都有功夫可下 - 科学松鼠会 - 科学松鼠会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