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一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前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眼下,又到“新桃换旧符”的时候了。
桃符也许只是个吉祥标志
桃符是什么?最初的桃符,就是两块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后来一路演进:先是简化成写上二位的名字,再发展成吉祥的联语,再后就成了写在纸上的春联了——如此看来,桃符倒可以被视作春联和门神的雏形呢。
那么,最初那个标志性的模板,为什么偏偏是用桃木制成的呢?
这还得从桃树跟人的密切关系说起。桃树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果树,属于蔷薇科(顺便感叹一下,蔷薇科的水果还真多,苹果、李子、梨都是这个家族的)桃属桃亚属的植物。虽然分布于我国桃亚属植物只有5种(桃、山桃、甘肃桃、新疆桃、光核桃),但都可以结出供人食用的果实。
在未脱离饥馑的年代,能填饱肚子是头等大事,自然,人们对桃树这种能提供大量食物的果树也就青睐有加。另外,那些被随手丢弃的桃核可以很容易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好吃易种的果树想不招人喜欢都难。
在我国,野生桃树的分布区域很广,西北有甘肃桃、新疆桃,华北有山桃,西南有光核桃,桃树家族的子孙遍布中华大地。直到现在,在西北和华北的山岭上,我们还能见到野生的桃树。在距今8000~9000年前的湖南临澧胡家屋场和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等新时期时代的遗址中都出土过桃核,说明我们的祖先从那时就开始跟桃树打交道了。到了距今3000年前,便出现了人工栽培的桃品种,在这一时期遗址中发现的桃核可以证明。
在不断驯化栽培的过程中,作为重要生活资源的桃树的光辉形象逐渐地浸透到我国文化中,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西游记中的蟠桃大会,俗语中的“桃李满天下”,桃树的身影无处不在。
说回桃符。虽然桃树的周边产品,比如桃符、桃木剑,甚至直接折下的桃树枝等等一向被视作驱邪的利器,但其实,提供木材并非桃树的主业,这是因为,虽然桃木够坚硬,木质够细腻,也有足够的弹性,但是对于木材加工而言,那些低矮、且多有扭曲造形的树干可算不上好原料。雕刻一些小饰品,做把桃木剑尚可,要做家俱房梁就差点本事了。
顺便说一下,目前市场流行的桃花心木跟桃树可不是一家子。桃花心木是指楝科(日常吃的香椿就是这个科的成员)桃花心木属树种的商品材名称,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这类木材因木材密度中等,软硬适中,加工、胶粘和油漆性能优良,而深受人们喜爱。并且因外红褐色的外观和美丽的条纹得了个桃花芯木得名称,但它除了名称上的巧合,跟桃树没有半点瓜葛。
大而甜的追求
如果你偷偷尝试过那些公园里山桃花后的那些瘦弱果实,兴许会和我一样泛起疑心: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咽下这些酸涩的小毛头的。最初的野生桃树的果实很小,味道也不佳,让多次尝试山桃的我失望连连。
大而甜美,一直是人们对桃子(或者说对其他各类水果)的培育方向。虽然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人们钟情的品种在黄桃、水蜜桃、油桃间换来换去,但“大而甜”的目标从未改变过。最早的关于大桃追求的文字记载,要追溯到汉代“度索山上有一棵盘曲三千里的大桃树”,蟠桃因而得名。至于西游记中的“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神奇蟠桃,则是对这种大桃充满想象和向往的演绎了。
关于桃子的味道,我们常常有种一厢情愿的误解:桃树的生长时间越长,结出的桃子就越好吃。实际上,桃树的寿命通常只有二三十年,生长10年以上的桃树的产量就会逐步下降,因而桃园里的桃树需要不时更换。这大概也是可以用大量桃木来做桃符,而不觉可惜的原因之一吧。
桃胶贴春联
如今,桃符已经很少有人悬挂,但它的发展形式春联却成了很多人家门口的新年标志。小时候,每逢要贴春联,总是用面粉煮成浆糊,后来,有了胶水、双面胶等丰富的替代物。其实,贴春联的过程中,“桃”也可以参与一把的。
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后,我们会被桃子上面亮晶晶粘糊糊的东西搞得心烦,去摘桃子时,桃树上也会有很有黏糊糊的东西,一旦粘上,便很难清理——这些黏黏的东西就是桃胶。
关于桃胶的生物学作用,目前尚没有具体的研究报道。在我看来,这样黏的物质对于那些破坏桃树的害虫害兽多少有些威慑作用,毕竟沾住了嘴巴和手脚不是什么舒服的事情。此外,这些黏黏的物质对于伤口的密封,防止微生物趁虚而入,可能也有一定的作用。
桃胶在桃树上的本职工作虽然暂未搞清,但这并不妨碍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除了可以成为良好的粘合剂,它们还在墨水中发挥作用:要知道。单一的墨粉很难粘在直面上的,加上黏黏的桃胶就不一样了,不仅能固着字迹,由于桃胶的特殊性质还能很容易的擦洗,堪称方便实用。
另外,算起来,桃胶跟海带里的琼脂糖还有很亲近的关系。那是一种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和木糖结合形成的多糖,这种纯天然粘合剂的安全性自然是一流的。在崇尚天然环保的今天,这样的天然胶水似乎比化学合成品更有人缘。也许,在不久后的新春佳节就流行用桃胶贴春联了。
说罢桃符、桃肉、桃胶,该起身去贴春联了。或许,在这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期待桃花遍野的烂漫景象,到时再叙。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