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赵承渊

编者按:本篇是来自松鼠会公共邮箱的外部投稿。科学松鼠会非常欢迎自然科学相关的各种科普投稿。我们将会在审稿后择优发表。

投稿方法有二:

1.去松鼠会论坛的“松鼠学堂”版面注册发帖,注意需选择“群博投稿”这一发帖选项。

2.将稿件注明“群博投稿”,发送至松鼠会邮箱songshuhui.net@gmail.com。

“挂吊瓶”,“打点滴”可以说是我们平常在医院里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作为一种创伤极小的医疗操作,静脉注射现在多数已经不再由医生负责,而成为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但关于静脉注射技术的前世今生,所知者可谓寥寥。近来,有关我国人均静脉输液量远大于国外的新闻报道更是在社会上引发关注,由此,更有人向静脉注射技术本身发出质疑,夸大静脉输液的危害,这无疑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那么,静脉注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操作?它的好处和不足又有哪些?滥用静脉输液到底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哪些影响?笔者试图从回顾历史入手,向大家介绍现代医学发展的纪念碑:静脉注射技术。

众所周知,现代医学发轫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标志则是威廉·哈维于1628年发表他那部划时代的巨著:《心血运动论》。自此,医学才开始摆脱蒙昧的时代,大踏步走向科学。血液循环的发现使人们长久以来通过输血治疗疾病的愿望成为可能,并使人们意识到或许可以经由血液循环将药物带至全身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当然,由于缺乏血型的概念,当时的人们竟然试图将动物血输注给人类,其效果可想而知。1656年,Sr. Christopher Wren第一次实现了静脉注射:用一根鹅毛和膀胱将鸦片滴进了狗的血管。这种初始的注射操作由于缺乏无菌术的保障,药品本身也难以达到今天的纯度和要求,因此难以推广。

但是人们从未放弃追求。时间长河流过了176年,19世纪30年代初,欧洲霍乱流行。一名叫做Shaughnessy的英国人发现霍乱病人在持续腹泻和呕吐后,会丢失大量水和盐分,基于此,他建议静脉补充盐水。这一在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般的点子被苏格兰人Thomas Latta在次年付诸实践:Thomas Latta通过静脉给霍乱病人输入大量煮沸后的盐水,患者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当时的医学界盛行“毒血症”之说,苏格兰人的治疗并未得到主流肯定,其2/3的死亡率也使其本人备受质疑。

1851年,法国科学家Pravaz发明了注射针和注射器。此时,鸦片已被广泛用于医疗,其成瘾性和依赖性也已被人们认识。当时人们认为鸦片的成瘾性是一种类似食欲的需求,与消化道或呼吸道接触有关。故而新发明的注射针和注射器被更多地用来静脉注射鸦片晶体盐溶液——人们试图以这种绕过消化道给药的方式来避免成瘾,当然这种尝试注定失败。不过注射用具的发明在接下来的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药物开始被方便地注射给人体,人们对药物静脉注射引起不良反应的认识也在深入,由于药物辅料容易引起血栓和速发型过敏,滤网也应运而生了。

整个19世纪是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世纪。19世纪下半叶,伟大的德国病原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分离出多种病原微生物,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进入全新的时代,无菌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静脉注射后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得到了有力解释:经静脉注射的液体可能受到病原菌的污染。1900年,Karl Landsteiner医生发现血型,同时,生理盐水第一次用于临床;1935年,两名英国医生发表《Slow drip – continuous method of transfusion》,输血终于成为可靠的治疗手段,挽救了成千上万的患者。1940年,麻省总医院第一次指定一名护士作为静脉注射治疗师,静脉注射作为一项古老的医疗技术,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今天,静脉注射技术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医疗操作之一。80%的住院患者接受静脉注射治疗,大量的药物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用于人类,静脉注射治疗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甚至已经走进家庭护理。静脉注射技术的发展历程,正是现代医学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缩影,因此称其为为现代医学发展的纪念碑毫不过分。我国静脉注射的方式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全开放式到半开放式到今天多数采用的全封闭式:即使用软质液体容器,整个注射过程中避免了空气污染,安全性更高。近些年,一些医疗中心采取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的模式,使用空气净化装置提供无微粒,无细菌的配药环境,使静脉输入这一过程更加安全可靠,极大减少了输液反应。

静脉输液作为独特的给药方式,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静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入血液循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达到满意的药理效果。比如大量失血,大量呕吐、腹泻、烧伤失液,低钾低钠等严重电解质紊乱,或严重高血糖的患者,静脉补充相应药物和液体有起死回生的效果,这是其他给药途径不能相比的;其次,其他途径摄入不足的患者,经静脉补充营养素,能够大大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极端情况下,停止经口进食完全由静脉输液提供能量,已能保证患者达到长期生存(以年计算)。第三,静脉注射药物绕过了机体的防御、解毒和滤过机制(如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某些器官内能达到较高浓度,从而减少了总药物用量。第四,静脉注射能够避免很多其他途径用药时的不良反应:如粘膜损害等。

当然,静脉注射毕竟是一种有创伤的医疗操作,其缺陷和风险也需要充分考虑,只有静脉注射收益大于风险时,选择才是明智的。首先,由于静脉注射的部位有潜在的感染风险,一旦感染,特别是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等医源性感染,会造成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和医疗风险;其次,虽然药物上市前都已经过剂量安全试验,但由于个人体质的特殊性,不除外极个别患者出现不能耐受常规剂量的情况出现。而静脉输液起效时间短,一旦发生药物过量,后果较为严重,抢救起来也更困难;同理,当药物过敏等少见情况出现时,致敏药物如果是经过静脉途径进入人体,后果也更为严重;第三,同样由于静脉注射药物绕过了机体的防御、解毒和滤过机制,药物过量,体内异物(微粒)存留的风险加大了;第四,长期反复使用一条外周静脉输液,可能造成外周静脉受损,瘢痕,甚至坏死;第五,对于某些可能致成瘾药物,静脉注射引起成瘾的效果更强;最后,“needle phobia”,即我们俗称的“晕针”,也是使用静脉注射之前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当前国内存在滥用静脉注射的现状,这无疑会增大医疗风险,浪费医疗支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医疗制度方面的因素,有医患关系方面的因素,也有对静脉注射技术本身认识不足的因素——这正是笔者写下这篇小文的初衷:临床上看似平常之极的静脉注射,蕴含着人们几个世纪以来不懈奋斗追求的坎坷历史。静脉注射技术有其良好的一面,也存在种种不足,必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逐步改进。对静脉注射技术,固然不能盲从滥用,更不能一概否定,甚至质疑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是很中肯的:只要能达到治疗目的,无创伤的医疗技术无疑是首选。

话题:



0

推荐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

40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什么是科学松鼠会? 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里是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的一个镜像,大家的留言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一回复,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到科学松鼠会的主站提问:http://songshuhui.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