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国同为文明古国,历史上交流颇多,近代又有相似的境遇。于情于理,了解印度都是必要的。今天,印度在以软件业为代表的高技术领域闯出了自己的天地,这背后,高等工科教育功不可没。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工科院校的杰出代表,现在有一位校友为其树史立传。我们作为局外人,也得以一窥这个神秘古国帷幕后的新兴高校的情况。
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由印度政府创建于1951年,现由七所工程与技术学院组成,各学院高度自治。该校在学术界具有世界声誉,被称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印度理工学院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遍及全球,硅谷更是这些人才的聚集地。
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业者来说,研究印度高校比研究欧美高校更具现实意义。欧美名校大多建校百年以上,成就它们现今地位的社会环境已经难以再现。而印度与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起点相似、环境相似,正可作为比较研究的案例乃至学习的范例。
通观全书,印度理工学院的成功之道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 一、学术自治。
- 二、优中选优。
过分强调公平录取、以分数论成败的负面效果是应试教育的制度化。用印度理工一位教授的话说:怎能指望五年来只做模拟考题、没读过课外书、没看过电视、没结交过同龄异性的年轻人对学术有怎样的热爱?更不用说做出什么重要的发现了。在过独木桥的压力下,通识教育无从谈起。所以印度理工培养出了大匠,但大师尚缺。重“术”而不重“道”,这也是它与欧美名校的差距所在。也许,广开取士之门,将学业以外的素养纳入录取的考量,才是这个恶性循环的破解之道。
- 三、尊重传统。
- 四、国际视野。
有了以上四点做保证,印度理工学院为本国培育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成为治国工程师的摇篮和工程师治国论的试验田。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更走向国际舞台,在学术制高点和跨国企业大展宏图。
当然,除了上述容易学到的四个成功秘诀外,还有深层因素决定了印度理工学院乃至印度科技事业的成功。比如,书中提到印度人具有不急功近利的品质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要培育具有这样的学生可不是通过什么“规划”、“工程”能一蹴而就的。说到底,象牙塔的基座落在社会上。社会的风气和主流价值观影响着象牙塔内的人心。伟大的人孕育自伟大的学校,伟大的学校源于伟大的传统。要想拥有国际一流人才,首先要有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传统。现在,是扬弃老传统、建立新传统的时候了。
书中说,印度理工之父们的国际一流大学梦其实是羸弱古国强国梦的投射。他们在设计制度、选择教师、建设校舍时是憋着一口气的——要给西方人看看印度人也能行!中国的大学梦何尝不是这样。大学梦是强国梦的缩影。
21世纪初,人口众多的印度和中国同时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金砖四国”有其二。在这个历史时刻,了解老朋友、认识新“对手”,《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在中国的译出可谓恰逢其时。
发表于《科学时报》 (2010-12-30 B3 社科 视点)有删节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