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侏罗纪公园》首映到现在已经过去足足十七年了(天啊,都这么久了吗?)。这些年来,生物技术进展如此迅猛,那么,不考虑经费问题,现在能否造一个真的“侏罗纪公园”出来?
A:很可惜,大概还不能。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电影《侏罗纪公园》的背景设定存在一些根本的缺陷。
编剧的基本设想是,琥珀可以保存蚊子化石,如果蚊子恰好吸过恐龙的血,就能从恐龙的红细胞中提取出DNA残片,将这些残片整理成完整的片段,然后注入鳄鱼的受精卵中,最终发育成恐龙个体。
这想法有其巧妙之处——现今已知最早的蚊子琥珀化石是来自1亿年前的白垩纪,而根据“分子钟”推测,蚊子可能起源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赶得及遇见大部分著名恐龙;而且,和哺乳类不同,恐龙的红细胞是有核的,让从血液中提取DNA变得容易很多,残片整理成完整片段也是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用到的手段。原书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早在1991年就构想出这一切,确实值得佩服,但可惜,他只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局……
DNA分子虽然以稳定著称,但是寿命也并非无限。在放置的漫长过程中,可能遭遇各种风险:还原、取代、断裂、解旋、溶解流失甚至被细菌吃掉……无论哪一种,最后都不会是大团圆结局。
按照微生物学家Kay Bidle的估计,正常情况下,DNA分子平均每过110万年就要损失一半;照此推算,即使是离现在最近(6500万年前)的恐龙,也只能剩10^-18的基因,基本等同于全军覆没。上世纪80、90年代曾有多次报告宣称“提取出了很古老的DNA”,后来证明都是被现代DNA污染。 2009年也曾经有过研究宣称提取出了4亿年前的DNA,但要注意,这些是嗜盐细菌的DNA,埋在盐结晶中逃过一劫,而恐龙DNA似乎没有可能保存在这种条件中。
来,我们现在不妨退让一步,假定我们撞大运,找到了足够的DNA——这样,就能轻而易举拼出来吗?
也很难。要知道,人类的基因组测序是先将完整的基因组打碎测序(因为单次测序的DNA片段不能太长),然后再重组。但化石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且恐龙又包含很多种类,因此,极难保证这些少量残片最终能拼出一种恐龙的完整基因组——就像,一盒拼图只要肯花时间,早晚可以拼成;可如果是一百盒拼图混在一起再随便捞出一把,难度就大多了。
电影中的科学家使用了很多来自鸟类、爬行类甚至是两栖类的基因来填补,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过考虑到我们对人体自己基因组的了解还十分欠缺,要分析清楚恐龙的基因组各个部分都是什么功能,可以用哪些来自其他物种的片段替代,恐怕不是短时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
那么,我们再退让一步吧——假设可以修复出一种恐龙的完整DNA,也并非意味着万事大吉,科学家依然面临着重重问题——
比如,DNA不等于细胞,没有细胞环境,DNA不过是一堆大分子。电影中的科学家将恐龙的DNA注入鳄鱼卵中,但是,裸露DNA注入细胞后是留不住的,即使不被降解也会在细胞分裂时丢失,因此,必须人工修饰再加上各种核蛋白,制造成人工染色体,才能保证长远留存。但是,如今后生动物的人工染色体还不是特别成熟的领域。何况,不仅仅是注入,还得将核里面原有的鳄鱼染色体取出,这需要难度极大的操作。(说到这里,我们倒是可以换种思路,将整个鳄鱼细胞核核取出再放一个人工的恐龙细胞核核进去——可是人工细胞核离实际应用……似乎更远。)
再继续退让一点好了,即使最后,即使以上各步均告成功,发育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对于胚胎的早期发育过程,卵细胞里存在的母源mRNA和蛋白质是重要的调控因子,但来自鳄鱼卵的mRNA和蛋白质真的能成功地调控恐龙的核基因吗?这件事情还没有多少实验来证明,但是考虑到调控机制如此精细,跨物种还能成功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总之,虽然《侏罗纪公园》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的恐龙启蒙电影,但不得不承认,它构建的那个科学蓝图,有很多尚无法实现,而且一段时期内都极难实现。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只能是抬头看看天空中飞行的鸟儿,想象一下它们祖先当年的英姿。
文字编辑:杨杨
0
推荐